電子報詳情頁

言傳身教/父子藝脈和而不同

  圖:何百里與兒子何紀嵐(左)。/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何百里之子何紀嵐也是一位畫家,自幼耳濡目染父親的藝術創作,卻並非嶺南畫派的創作技法,而是用抽象的幾何線條勾勒香港都市之繁華。父子二人於藝術道路之傳承,是不斷銳意創新。

大學畢業後何紀嵐曾問父親是否可以踏足藝術道路,何百里給予百分百的支持,「我當時一聽他的想法,就覺得很好,想做就去嘗試。」

完全不同於何百里的傳統山水題材,何紀嵐的作品轉而以線條、幾何圖形勾勒城市的街景、地貌。城市意象之外,他還以黑與白的陰陽對比創作作品《非黑飛白》,以潑墨展示「留白」,重新演繹水墨帶來的力度和感染力。

「父親對我的教導從來都是跟他可以,不跟從是最好,他鼓勵我用自己的方式去作畫。我跟父親創作方式不同,因為我覺得藝術傳承不僅是機械複製前人或者老師的技法,而是深入理解藝術本質,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何紀嵐說道。

「美之傳承——何百里八十壽慶暨何紀嵐藝術創作展」於今年6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辦。談及是否還會舉行個展,何百里表示,「我並不是以辦展為榮,需要有好的作品和靈感,達到一定的儲存量,才能考慮再辦展覽。」至於何紀嵐,眼下正參與由賽馬會資助的項目,在社區教導小朋友認識中國水墨,希望由此建構孩子們對中國畫的「初感覺」,「他們時常產生的天真想法,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發,『原來這樣也可以』,也有助我打破創作的框架。我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學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