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以「規則銜接、標準互認」 助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鄧健榮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本月20至23日在北京召開,屆時將審議有關「十五五」規劃的建議。適逢世界地緣政治博弈持續加深,全球治理體系急速變革,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如何在此變局中為未來五年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已成為國際與全國各地廣泛關注的焦點。

不少專家和評論人士指出,在外部關稅戰和科技戰的雙重壓力之下,堅持高質量發展依然會是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核心戰略。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經歷了長期的高速增長階段,如今既積累了向更高標準邁進的雄厚底氣,也面臨推動經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求。在此過程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無疑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重要途徑。

探索制度一體化「香港方案」

過去幾年,中央高層會議和政府文件頻繁出現「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內容,其核心在於打破地方保護、拆除市場藩籬,推動商品、服務、資本、數據等要素在更大範圍內自由流動,從而暢通國內市場大循環,構建高效、有序的內需體系。但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則是通過充分釋放規模經濟與集聚效應,為內地企業提供一個規模更大與更複雜的成長環境,刺激其提升質量;並待實力壯大後,能更順利地「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同時,一個統一、高效、充滿活力的市場,也有助於增強外國企業在華長期發展的信心,可為新一輪深化對外開放搭建更高層次的平台。

高質量發展無疑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場深刻的變革,香港正站在國家經濟從「量」向「質」躍進的關鍵歷史轉折點,應發揮自身作為國際級「營商高地」的優勢,助力國家經濟更上一層樓。

憑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長期積累的經驗,香港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制度規範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市場標準,尤其是在商品、服務、技術的檢測標準以及專業資格認定上,具備高度國際認受性。為更好服務國家構建統一大市場的戰略目標,香港可採取「兩步走」策略。首先,重點推進與粵澳深度開展「規則銜接、標準互認」,通過輸出高標準,把國際級「營商高地」的示範效應擴散至整個大灣區;其次,聯手灣區其他城市,在重點領域率先探索制度一體化的新範式,為全國統一市場貢獻可複製、可推廣的「香港方案」。

共同制定引領性市場規則

此外,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香港還可聚焦兩大突破口,以己之長貢獻國家所需。一是市場規則互認再深化。推動粵港澳商標一站式註冊、知識產權跨境協同保護,對已由香港指定機構檢測認證的產品,實行「一證認可、灣區通行」。二是前沿科技規則共創。依託香港在基礎研究上的深厚底蘊,與內地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強強聯手,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節能環保等尚處標準真空的新興領域,共同制定引領性市場規則,助力國家搶佔全球科技治理高地。

「十五五」開局在即,中國經濟發展亦已步入對外對標高標準、對內加速一體化的新階段,香港的獨特價值更加突顯;既是制度創新的「壓力測試區」,也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高端示範器」。準確把握並運用好這一戰略定位,香港不僅能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不可替代的力量,亦將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實現自身經濟的再次騰飛。

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