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反感被「貼標籤」的年輕人,如今卻主動為自己貼上「I人」、「J人」等MBTI的「標籤」。這一轉變主要源於MBTI的心理學理論背景,以及高校、企業等官方機構的廣泛採用,使其作用不再停留於娛樂消遣,更成為具備實用價值的自我評估工具。
首先,過往如「宅男」、「社恐」等的標籤,多帶有主觀判斷和社會偏見。而MBTI的核心理論源自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關於心理類型的著作,把人的性格拆解成四個基本的維度來衡量,這套「算法」極大地滿足了年輕人追求系統化、可分析的理性需求。
其次,MBTI強調類型差異無好壞之分,只是「語言」不同。它幫助人們理解為何與他人會出現摩擦,例如,一個注重細節的S型人與一個關注宏觀的N型人,並提供溝通的橋樑,更好的學會用對方能聽懂的方式交流。
高校開專題講座 企業招聘參考工具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高校將MBTI納入職業規劃課程,例如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都曾多次舉辦MBTI職業生涯規劃專題講座。與此同時,企業界也在招聘時參考這一工具。據字節跳動的人力資源部透露,面試中可能會詢問候選人的MBTI類型,以此初步評估其與團隊風格的匹配度。有華為員工亦表示,入職前需完成MBTI測試,並在面試環節填寫結果。
而這類需求在特定崗位中尤為明顯。有網友分享應聘快手運營崗位時,面試官明確強調該職位需具備「較強的社交屬性」,並詢問其MBTI類型以作參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MBTI並非主流心理學界公認的科學量表,而年輕人擁抱它,或許並不是因為它「絕對科學」,而是因為它「好用且能令大多數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