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正積極推動經濟轉型,逐步邁向「知識型經濟」。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表示,隨着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突破性措施,包括設立「知識產權融資沙盒」,可望加速知識產權資產化。該協會指,長遠而言,知識產權資產化將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落戶香港,並選擇來港上市。若香港能解決知識產權入賬與估值問題,將大幅提升企業股值,可望成為「東方納斯達克」。\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陳宇澄指出,目前香港無形資產在上市企業資產中佔比不足5%,遠低於美國標普500指數上市公司的90%,反映本地對知識產權的忽視。然而,隨着國家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香港具備潛力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關鍵在於完善知識產權融資、估值與交易生態圈。
國家為香港定位為「八大中心」,當中包括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陳宇澄指,香港在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上有天然優勢。他指,香港的普通法制度與司法獨立性獲國際認可,能為跨國企業提供穩定、公正的知識產權爭議解決服務,這是在國際競爭中吸引企業選擇香港作為知產樞紐的關鍵。
其次,香港作為大灣區門戶,能幫助國際企業進入內地市場(如通過香港將專利授權至內地企業),同時協助內地企業的知識產權走向國際,這與協會「鞏固區域知產貿易中心」的目標一致。此外,香港成熟的金融服務業,能為知識產權融資、證券化等提供專業支持,例如銀行可依託香港金融市場推出更多知識產權擔保貸款產品。
深圳知產證券化值得借鑒
會長蔡俊杰亦指,內地知識產權生態系統整合經驗,也為香港優化知產服務鏈提供參考。他提到,在內地考察時,深圳的「知識產權證券化」模式與廣州的「知識產權風險補償基金」令業界深受啟發。深圳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發行多筆相關產品,為近200家企業提供融資,累計規模達237億元,形成完善金融服務體系。而廣州設立風險補償基金,降低銀行放貸風險,促進知識產權抵押融資。
不過,目前香港在知識產權發展上面臨多重挑戰。陳宇澄表示,現時香港企業知識產權難以入賬(知識產權於現行會計入賬下會列為開支,而非資產),企業投入的研發開支無法轉化為資產,直接影響其賬面盈利與融資能力。其次,本地缺乏統一的估值標準與交易數據,銀行對知識產權抵押貸款持保守態度,阻礙企業將專利轉化為資金。
將無形資產轉化為融資擔保
為此,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知識產權融資沙盒」,讓銀行、估值機構與企業在可控環境中試行創新融資模式,簡化質押登記流程,並引入政府風險分擔機制。同時,特區政府選定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建的「香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作為評估機構,借助其國際資源與專業團隊,提升估值公信力。
榮譽會長高鼎國強調,這些措施有助企業將無形資產轉化為融資擔保,尤其對創科企業至關重要。例如,AI初創公司可憑核心算法專利獲得貸款,推動技術研發。長遠而言,知識產權資產化將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落戶香港,並選擇來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