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本月正式推出K簽證,這是一項針對年輕外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人才的專屬簽證政策。此舉有望留住內地自主培養的國際人才,避免優質人力資源外流,強化「培養+留存」的人才閉環。申請流程十分簡化,透過內地駐外使領館辦理,預計時間較短,且有效期可達數年。
K簽證推出的消息傳出後,美國剛好陷入H-1B簽證的混亂。H-1B簽證是美國吸引國際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但特朗普聲稱申請費大幅調高至10萬美元,導致許多印度、東南亞等國家的STEM畢業生受阻。再加上美國政府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引發全球人才外流。
相較之下,K簽證毋須僱主支付高昂費用,有望吸引那些H-1B簽證受挫的年輕人才轉向內地。例如,許多印度工程師原本瞄準硅谷,現在可能選擇大灣區或北京作為新起點。這不僅是地緣政治競爭的體現,也反映內地在全球人才戰中的主動出擊。
據近期報道,H-1B申請數量下降逾20%,而內地K簽證申請在首周已收到數千份初步諮詢,顯示其吸引力正逐漸顯現。
但對申請者而言,語言障礙是一大挑戰。內地科技產業以普通話為主,外國申請者若無流利的中文能力,難以融入團隊,導致溝通障礙、項目延誤。文化適應問題也需要認真對待,例如工作文化差異、工作時長或監管制度,要做好配套工作令外國人才長期留任。
此外,K簽證對內地青年就業者的影響也引發高度關注。內地青年就業情況競爭激烈,每年有超過1200萬大學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K簽證很容易被誤解為「優待外國人」,加劇本土畢業生在科技崗位的競爭,反映內地青年對於就業機會被「搶走」的擔憂。上述挑戰可能加重本土青年的就業壓力,擔心會放大「內捲」效應,讓本地年輕人更難出頭。
不過,筆者卻認為K簽證反而有助緩解「內捲」現象。透過增加高素質人才供給,可以擴大科技產業版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例如,外國人才的湧入可帶動外資企業擴張,間接為本地人提供更多中高階職位。
長期而言,這能提升整體產業水平,讓本土青年透過與國際人才合作,學習先進技能,轉化為自身優勢。語言障礙雖存,但內地企業可藉此推動雙語環境,改善全球競爭力。
對內地企業而言,K簽證帶來多重益處。首先,它能提供合適的人才幫助本土公司生產更適合海外市場的產品。外國人才帶來國際視野和文化洞察,例如在電動車或半導體領域,他們能優化產品設計,符合歐美標準,提升出口競爭力。像華為或騰訊這樣的企業,可借助K簽證招聘熟悉全球法規的工程師,加速國際化步伐。
其次,K簽證便利外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招聘本國人才。例如,一些國際科技巨頭在內地的子公司,能更容易僱用本國員工,維持團隊多元性,減少文化衝突,提高運營效率。這不僅強化外國公司在內地的根基,也促進中外企業合作。
此外,K簽證鼓勵知識交流,成為創新的催化劑。年輕STEM人才的流入,將帶來前沿技術和研究方法,例如在人工智能(AI)或生物科技領域的跨文化合作,能激發本土團隊的新想法。內地已推出配套措施,如創業支援和駐留延長,確保這些人才不僅是勞動力,更是知識傳播者。這有助內地從「製造大國」轉向「創新強國」,在美中科技對抗中佔優,加速研發周期。
香港創新同樣受益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從K簽證中間接受益良多。香港的頂尖人才通行證計劃(TTPS)與K簽證可以做到互補,TTPS更注重高收入專業人士和頂尖大學畢業生,提供永久居留路徑。
K簽證吸引的人才可能溢出至香港在內地特別是深圳的公司;透過大灣區互聯互通,帶來新的人才流入。例如,STEM專家可以在內地公司實習後轉至香港創業,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優勢,推動Fintech(金融科技)或AI產業發展。這強化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讓香港從中獲取知識溢出和經濟增長。近期的數據顯示,大灣區科技投資增長達15%,很大部分功勞當屬於人才政策的有效實施。
總體而言,K簽證雖面臨不同的挑戰,但其戰略意義深遠,不僅可以趁機搶奪國際人才,還能緩解「內捲」、促進企業國際化、鼓勵知識交流,並惠及大灣區。未來,內地需平衡本土就業與國際開放,透過加強語言培訓和就業保障,化解挑戰,確保這一政策真正實現雙贏。隨着全球人才流動加劇,K簽證或成為內地科技崛起的關鍵一環,助力國家在全球創新舞台上領先。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