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八十年前在英國發生的一起駭人聽聞的事件,便是對這句話的形象詮釋。
一九四五年十月,英國政府在白廳舉行秘密會議,由內政部牽頭召集利物浦警察局和移民局等部門參加,會後內政部下發了一份「強制遣返不良中國海員」的文件,相關內容高度保密,不得交國會討論,也不得向媒體透露,更不能向公眾承認。從當年十二月到整個一九四六年,英國警方開始大規模圍捕和強制遣返中國海員。
這些中國海員是誰?他們為何被標籤為「不良」?事情要追溯到二戰期間,英國為解決人力短缺,從一九三九年開始在上海、香港等地招募海員,之後總共有二萬名中國海員被送到利物浦,負責帶領英國商船橫跨大西洋,以及承擔為英國運送石油、彈藥和食品等必需品的任務。這些工作既艱苦又危險,不僅要應對驚濤駭浪,還有納粹德國潛艇的猛烈攻擊,船隻隨時可能沉沒,每天都險象環生。據統計,戰爭期間約有三千五百艘英國商船被擊沉,船上的數千中國海員獻出生命。
在這些中國船員身上發生了很多英勇的故事,比如一位名叫潘林(Poon Lim音譯)的人,他所在的英國商船被魚雷擊中沉沒,他爬到小木筏上漂流了一百三十三天才獲救,因此得到盟軍宣傳片《戰時英國的中國人》的讚揚,稱潘林和他的中國同胞們是「第四軍的英雄」。儘管中國船員的事跡受到輿論的充分肯定,但英國官方對待他們卻態度冷漠,例如在霍爾特的商船上,他們最初獲得的基本工資還不到英國船員的一半,也沒有獲得標準的每月十英鎊「戰爭風險」獎金,如果他們戰死,親屬得到的賠償就更少。
二戰之後,大約二千名曾經出生入死的中國海員因各種原因留在了利物浦當地生活,其中不少人與英國女性結婚生子。原本大家相安無事,但因戰後英國失業率飆升,數百萬人無家可歸,這些外來的中國海員便成了英國當局的眼中釘,希望把他們趕走,以緩解就業和住房等問題,於是他們被貼上「不良」的標籤。
從一九四五年秋開始,利物浦警方對唐人街深夜突襲,大肆抓捕尚無辦理合法身份的中國海員,對於有居留證的人,則沒收相關證件,以抹去他們的任何官方紀錄。英國當局還通知利物浦以外地區的警方同步行動,官方備忘錄中寫道:「如果採取有力措施,將這些傢伙清除出去,應該不難。」據參與拍攝紀錄片《海之嘆息》的英國學者羅莎·方表示,英官方在行文字眼上明顯歧視和醜化中國海員,當時住在利物浦的中國人穿着都很文雅得體,連當地主流媒體文章也讚揚中國人的善良、勤奮和自律。
為加速驅逐,英國政府很快將抓捕範圍擴大到和英國女性結婚生子的中國海員,很多人因此突然「人間蒸發」。據一位中國海員的英國妻子回憶稱:「他(丈夫)在外面打麻將,但人再也沒回來」。留給她們的則是無盡痛苦,至死都不知真相,還以為被自己的丈夫拋棄了。有些人無法面對這種情況,索性將孩子扔給了孤兒院或送給別人,有人甚至考慮過自殺。對於中國海員的子女們來說,要麼靠友人施捨度日,要麼餓着肚子睡覺,整天寄人籬下,充滿貧困和屈辱。有一個孩子長大之後還經常開車到碼頭,看船隻來來去去,他對大海如此執著的唯一原因是──「那有我的父親」。
英國政府的秘密驅逐行為,直到二○○○年代才被中國海員的後代揭露,他們在名為《上海》的紀錄片中,通過對兩位當年目擊者的採訪和大量證據,曝光了英國歷史上這段被埋沒的醜聞。面對外界要求調查真相的呼聲,英國當局無動於衷,二千多被驅逐者名單始終被刻意掩蓋。直到驅逐事件發生八十年後的今天,英國官方仍沒有承認,沒有調查,更沒有道歉。
事實上,這並非英國政府首次這麼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也曾招募了將近十萬名中國男性作為非戰鬥勞工和商船海員,他們為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但戰後英方便過河拆橋,將他們無情地驅逐出境,遺憾的是歷史再度重演。
正如歷史學家拉納·米特所說,中國海員是戰爭英雄,他們作出巨大犧牲,但英國政府卻把他們無情地驅逐。這是英國政府有史以來最赤裸裸的種族主義事件之一,是無法抹去的醜聞和污點,更是對歷史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