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普通讀者/令自己難忘的家(上)\米 哈

「要創造一個令人難忘的畫面並不容易。藝術是透過藝術家的敏銳感受而誕生的,同時還需要他所具備的抱負、智慧、好奇心與內在方向。」普普藝術家理查·漢彌頓(Richard Hamilton)曾這樣說。我想,要創造一個「令人難忘的家」,道理也是如此。

一個真正能讓人記得的家,並不是昂貴裝修的結果,而是那些因個人而生的細節。書架上擺着自己喜歡的電影DVD,冰箱上貼着朋友寫的小紙條,牆角有一張演唱會留下的票。這些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是關於「我」的線索。

理查·漢彌頓的拼貼作品《究竟是什麼令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也像提醒我們這回事:我們的家,由我們的愛好、慾望與想像砌成。

這幅作品誕生於戰後,那時社會仍在重建,物資稀缺,人們對即將迎來的生活充滿嚮往。漢彌頓剪下雜誌裏的圖片,組成一個充滿「現代感」的客廳:電視機、罐頭火腿、地毯、漫畫、太空照片等等。一切閃閃發亮,充滿物質的誘惑。

這幅拼貼,成為了普普藝術的起點,同時指向了人類對幸福家居的幻想。整個空間的物品,都在宣告一種新的信仰:消費,即幸福。這個家,不是庇護所,而是以產品堆砌的舞台。

從此,漢彌頓以一種微妙的幽默,把「理想家居」變成一場戲。錄音機、真空吸塵器、汽車標誌,它們本是「現代化便利」的象徵,但當它們同時出現於一間房裏,卻又有一種擁擠的荒謬感。這間「完美的家」幾乎讓「人」無處安放自己。這是一種過度消費、過度甜膩的壓迫感,在幸福的表面下,藏着焦慮。

在戰後,當時的人面對的不只是經濟重建,還有精神上的重建。戰爭摧毀了城市,也讓人們重新思考「家」的意義。對漢彌頓而言,家不再是傳統的避風港,而在消費主義帶動下,成為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拼貼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