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美國對華貿易霸凌的三重虛偽\秦 漢

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被告席上已敗訴90%的案件,卻仍以阻撓上訴機構運作、拒絕執行裁決的方式踐踏多邊規則,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權邏輯,正將全球貿易秩序推向懸崖邊緣。在全球產業鏈深度交織的今天,經貿合作本應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美國卻在霸權思維作祟下,將貿易政治化、武器化,對中國發起一輪又一輪遏制攻勢。尤其是2025年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以來,其推出的一系列貿易政策不僅突破公平底線、公然違反WTO核心規則,更以自身行動徹底暴露「偽君子」面目──對他國大談「規則至上」,對自己則奉行「長臂管轄」,用任意制定的政策推行霸權霸凌,為全球自由貿易樹立了極其惡劣的反面典型。

一、偽規則守護者:雙重標準下的「秩序破壞者」

美國在貿易領域奉行的雙重標準,使其成為國際規則面前的「不守規矩者」。聯合國正式文件明確指出,WTO三分之二的違規行為由美國引起,美國時時將「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掛在嘴邊,實則長期將一國之私凌駕於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之上,形成了「無視規則、退群毀約」「霸凌成癮、恃強凌弱」「唯我獨尊、損人肥己」「寬己苛人、嫁禍甩鍋」的「特有病徵」。

美國對國際規則始終秉持「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實用主義態度:當規則符合自身利益時,便高調宣揚「規則至上」;當規則約束自身行為時,就直接無視或破壞機制。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被WTO專家組裁定違規,其援引的「安全例外條款」因不符合「戰爭或嚴重國際緊張局勢」前提被駁回,但美國不僅拒絕調整政策,反而變本加厲──通過阻撓法官任命導致WTO上訴機構停擺,使全球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陷入癱瘓,徹底戳破了「規則守護者」的偽裝。

二、長臂管轄:霸權擴張的「法律武器」

美國濫用「長臂管轄」機制,將其打造成推行單邊制裁、打擊外國企業的工具。從本質上看,美國「長臂管轄」是以綜合實力和金融霸權為後盾,依據本國法律對他國實體和個人濫施「域外管轄」的蠻橫司法實踐,如今已形成以《對敵貿易法》《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反海外腐敗法》《赫爾姆斯─伯頓法》為核心的龐大法律體系,相互配合織就嚴密管轄網絡。

在實施過程中,美國不斷降低「長臂管轄」門檻:採用「最低聯繫原則」時,企業在美設分支機構、使用美元清算、利用美郵件系統等極微弱聯繫,都可能成為被管轄的理由;推行「效果原則」時,只要國外行為在美產生所謂「效果」,無論行為人國籍、住所及行為是否符合當地法律,美國均強行主張管轄權。截至2021財年,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9400多項,堪稱全球唯一的「制裁超級大國」,這種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的做法,嚴重衝擊了國際司法主權平等原則。

三、行業打壓:違反WTO規則的霸凌實踐

美國對中國優勢產業的打壓,每一項舉措都與WTO規則背道而馳,盡顯霸權任性。

在造船業領域,為削弱中國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優勢,美國2025年4月以「重建本土造船業」為由發起301調查,宣布對中國企業相關船舶加收歧視性港口費──這既違反WTO「國民待遇原則」,將中國企業置於非公平競爭地位,又繞開WTO爭端解決機制,屬於典型的單邊制裁,而301條款「自審自判自罰」的機制,從根本上與WTO多邊爭端解決規則相悖。

在新能源領域,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其中9項稅收優惠以「在美國本土或北美地區生產銷售」為前提,構成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明確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卻一邊排斥中國電池產品參與競爭,一邊對自身90%以上稀土加工依賴中國、88%稀土供應鏈有中國企業參與的現實視而不見,雙重標準暴露無遺。

在半導體領域,美國的違規操作更突破底線:2025年1月將芯片海外流片限制從7nm及以下擴大至14nm及以下,5月又對全球芯片銷售實施「圈層化」限制,專門針對華為昇騰芯片出台禁令,甚至禁止「美國人」參與中國半導體項目。這種要求第三方企業「選邊站」、強行割裂全球產業鏈的做法,嚴重違反WTO「自由貿易原則」與「不得設置不合理貿易壁壘」的規定,徹底背離市場規律與公平競爭本質。

四、經濟反噬:霸權政策的「自食其果」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與規則踐踏,終究難掩戰略失算,反而對自身經濟造成嚴重反噬。據歐盟商會調查,約三分之一受訪企業家將中美經貿摩擦列為最大擔憂,關係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企業決策難度,直接抑制業務增長動力。

關稅戰的代價更是由美國本土承擔:2018年以來對華加徵關稅的成本幾乎100%轉嫁給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2024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達1.2萬億美元,連續4年超萬億規模;48%在華美企強烈要求取消對華關稅,國內農業、零售業等行業反對聲浪持續高漲,所謂「保護本土產業」的目標淪為空談。

當中國2025年10月祭出稀土全產業鏈管制、鋰電池關鍵材料管控、船舶特別港務費徵收的「組合拳」,美國終於嘗到霸權苦果:洛克希德·馬丁因稀土短缺推遲F-35升級項目,雷神導彈生產陷入停滯,特斯拉等企業因電池材料斷供面臨交付危機,其軍工與新能源產業的「命門」被精準擊中──這並非中國尋求對抗,而是對霸權霸凌的正當回應,更是對WTO公平貿易秩序的維護。

五、全球危害:霸權行徑的「國際代價」

美國的貿易霸凌不僅損害中美利益,更成為威脅全球經濟的「禍根」。聯合國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均因美國貿易戰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0.3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增長動力被顯著削弱。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本是各國發揮比較優勢、相互合作的成果,美國卻通過加稅、制裁、技術封鎖等手段破壞鏈條運轉,實則是對所有參與方加稅,迫使企業減少投資;其「長臂管轄」擾亂國際司法秩序,芯片管制切斷技術協作鏈路,對華301關稅拒不執行WTO裁決,一系列行為嚴重破壞國際貿易秩序,暴露了藉技術霸權維護經濟優勢的本質。

美國當看清,霸權的鐵拳最終會砸向自己的腳掌:阻撓上訴機構無法掩蓋90%的敗訴事實,技術封鎖擋不住中國產業升級步伐,單邊制裁換不來所謂「絕對安全」。全球貿易需要的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對抗;國際秩序需要的是規則共守,而非單邊壟斷。唯有摒棄雙重標準與霸權思維,回到WTO框架下履行成員國義務、恢復上訴機構運作,以平等協商實現互利合作,才是大國相處的正道,也是維護全球經貿穩定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