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熱映的內地國慶檔「黑馬」影片《震耳欲聾》,既沒有飛天遁地的炫酷特效,也沒有浩浩蕩蕩的宏大場景,卻憑藉獨特的表達直擊人心,贏得如潮好評。
作為內地首部聚焦聾人反詐主題的現實主義影片,《震耳欲聾》將鏡頭對準在詐騙陷阱中茫然無助的聾人群體,以及穿梭於「有聲與無聲兩個世界」之間、為他們奔走發聲的律師,揭露了聾人群體因面臨溝通壁壘、社會融入度低而淪為系統性詐騙目標的殘酷真相,也讓影片的現實批判意義更具分量。
在過往的影視作品裏,律師角色往往帶有強烈的功能性色彩,要麼是一身正氣的勇士,要麼淪為利益集團的爪牙。但《震耳欲聾》卻跳出這種固化框架,塑造了一位遊走在黑白邊界的「灰度律師」李淇。他享受着公益光環帶來的名利,也懂得借助大眾的同情心為自己的事業鋪路;他深知「弱肉強食」是現實社會的規則,卻也在同伴一次次關於「公平與正義」的質問中,喚醒內心深處從未消失的正義感。這種真實的矛盾與張力,讓「李淇」不再是扁平的概念化角色,而成為鮮活可感的「人」。
同樣,以往影視作品在刻畫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時,常陷入「美化」或「獵奇」的誤區,要麼將他們塑造成毫無反抗能力的純粹受害者,要麼刻意放大他們的「特殊性」,使其淪為賺取觀眾廉價同情的符號性人物。而《震耳欲聾》卻打破了這種刻板模式,坦然直面聾人群體中的「複雜面」──他們並非完美的弱者,同樣會有貪念,也可能在生活的裹挾下犯下錯誤。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態度,讓觀眾得以走進這些個體的內心世界,在產生共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觸摸到那些沉重的社會現實。
值得深思的是,目前中國聽力殘疾人約有兩千七百八十萬,掌握手語的律師卻只有寥寥數十人,這一龐大群體面臨着法律援助的巨大缺口。《震耳欲聾》的價值,正在於將聽障群體的沉默困境,轉化為千萬人都能感知的「回響」,讓曾經被忽略的聲音得以被聽見,讓曾經被漠視的苦難得以被看見。相信那些曾被「靜音」的訴求,終將在無數人的接力關注中,匯聚成震耳欲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