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達8天的內地國慶中秋「雙節」黃金周,內地旅客為全球旅遊熱點帶來客流高峰,而香港亦迎來了超過140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在特區政府各部門加班加點、跨部門合作之下,讓口岸交通及公共運輸順暢、大型活動人流管制安排合理、旅客資訊服務到位,使市面人流暢旺,氣氛熱鬧,帶動各行各業生意。可看出香港在旅遊業的識變、應變、求變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後,旅遊模式迎來了重大轉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去年12月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鞏固香港作為世界級首選旅遊目的地的地位。筆者認為,旅遊業作為本港的經濟支柱之一,承載着千千萬萬家庭的生計,香港要與世界搶遊客,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觀察國慶黃金周的官方數據和市面情況,有以下幾點思考。
維持優質服務開發多元IP
首先,應維持傳統旅遊項目及景點質素,同時繼續為傳統旅行團旅客提供優質服務。根據政府數據,今年8天黃金周期間,共有約1300個內地入境旅行團,接近49000人次訪港,較去年7天國慶黃金周上升約24%;過夜行程佔約60%。對於內地旅客來說,香港作為境外旅遊目的地,與其他內地城市不一樣,不是買一張車票就能到達的地方。目前能透過「個人遊」簽注計劃來香港的內地城市僅有59個,說明還有不少內地其他城市的旅客從未來過香港,這部分旅行團旅遊模式還未有改變。第一次訪港的客人,都想看一眼維港、拍一張金紫荊廣場相片、登一次太平山看夜景。因此,傳統的旅遊項目及景點需要繼續維持服務質素並不斷更新,而旅行團亦需要做好接待,讓旅行團旅客希望再次來港旅遊。
其次,在香港優勢基礎上,多點開發營造多元IP。今年國慶黃金周適逢中秋節,旅客不再是單純的購物或打卡,更深入社區、離島、山野,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體驗。傳統熱門煙花匯演吸引超過34萬人欣賞,大坑舞火龍也有超過10萬人次觀賞,很多內地旅客都被嶺南民俗震撼了。此外,離島漫步、山野徒步也被年輕旅客和家庭旅客列入行程,國慶黃金周期間共有約12100人次到訪萬宜水庫東壩。可見,部分旅客從以往的購物主導,逐漸演變成深度遊。
山海一直都在、火龍舞了百餘年。識變、應變、求變,不變的是香港的山水、人文、風味,要變的是打造新IP的意識。在《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中,生態旅遊是着力點之一,文體旅局和旅發局等部門也有意識地在網絡宣傳推廣香港的郊野公園和離島旅遊。此外,香港十八區都有不同「賣點」可以打造IP。例如畫廊集中的港島南區、舊機場所在地啟德、港劇取景地上環、製衣業相關店舖林立的深水埗,很多網友按圖索驥,在香港打卡經典電影的同款街景。我們大可設計一條官方路線,在各處景點貼上電影小海報,讓導演講述一段拍攝背後的故事,並將之放上網絡方便手機收聽,相信會成為不錯的IP系列。
善用科技便利旅客消費出行
最後,是善用市場力量促智慧旅遊。內地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無論是出行還是便民服務大致上都已實現電子化。過去兩年,香港也在大力推動智慧城市,例如今年保安局就推出了一站式過關資訊平台「口岸通」,讓過關旅客可以估算輪候時間,避免客流湧向單一口岸。另一值得留意的是,假期首5天,微信跨境支付筆數較去年同期上升21%,內地旅客在香港通過滴滴出行、高德打車、Uber等平台叫車的訂單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倍。
迄今為止,內地旅客來香港乘搭的交通工具和消費,絕大部分只能使用八達通或現金付款。筆者認為,市場的力量可以帶動兩地科技的互動,無論是叫外賣、打車、支付,現時已經有內地和香港都能使用的平台,促使了遊客更加方便及更加願意在港消費,政府應考慮為內地平台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它們進駐香港。同樣道理,香港的各平台如八達通也可以考慮與日韓、歐美、東南亞等市場的常用平台打通,這將讓國際旅客在港的消費更為便利。
總括而言,要讓香港旅遊業升級轉型,實現丁財兩旺,必須多管齊下。除了做好傳統旅遊項目及景點,為旅行團提供優質服務外;同時,亦要積極創新,善用自身優勢打造新IP,為旅客帶來新鮮感;最後,更要吸引更多內地支付和外賣平台進駐香港,善用市場力量,讓內地旅客可以用熟悉的消費模式和支付方法,藉此增加消費意願。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