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威脅下月1日對中國產品加徵100%關稅之際,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令人驚艷的9月份外貿數據:出口增長8.3%,進口增長7.4%,同期中國對美國出口銳減27%。中國對美國市場依賴度持續下降的同時,對全球非美市場的出口呈現強勁增長,這一此消彼長的趨勢,亮出了中國無懼美國威脅的底牌,也為香港在新形勢下沉着應對挑戰注入強大信心。
9月份中國外貿表現十分亮眼,出口增速創下今年3月以來新高,進口增幅更達到去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數據遠超市場預期,展現了中國外貿的強勁韌性。綜觀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總額同比增長6.1%,貿易順差達到8750.8億美元。
海關總署總結出中國前三季度外貿表現的五大特點:一是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已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二是市場多元化加速推進,對東盟、拉美、非洲、中亞、亞太經合組織、歐洲的貿易全部增長,「一帶一路」共建國佔了中國外貿的半壁江山;三是出口產品向新向優,其中機電產品佔出口總值逾六成,工業機器人出口增長超過五成,風電出海也跑出了加速度;四是進口運行逐步回升;五是外貿主體積極活躍,有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到70萬家,其中民營企業超過60萬家,挑起了中國外貿的大樑。
在中國前三季度外貿亮眼數據的背後,另一組數據更加引人注目。今年1至9月份,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6.9%,美國在中國外貿結構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美國曾長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2018年,美國市場佔中國出口比重高達19.2%,這是歷史頂峰。也是在這一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此後中國推動市場多元化策略,美國市場佔中國出口的比重持續下跌,去年降至14.7%,今年的比重更加萎縮。如今,美國市場落在東盟和歐洲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中美貿易戰重塑了中國外貿格局,中國在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的同時,積極推動貿易多元化戰略,實現了外貿的持續增長,非美市場成為中國出口的新支柱。市場人士更指出,中國出口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包括電力充足賦予的生產成本優勢,產業集聚賦予的生產效率優勢,龐大工程師隊伍賦予的產業鏈優勢。數據還顯示,美國從其他地方進口的部分產品的價格,比從中國進口的價格高出100%,這意味着即使在美國高關稅之下,中國產品對美國市場仍有很強的競爭力。
隨着中國進一步開拓新市場,推進外貿結構轉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將進一步減低。美國正面對非常尷尬的現實:高高舉起的關稅大棒,最終落在自家身上。美國豆農因為失去中國市場而蒙受慘重損失,就是最好的例證。事實再次證明,中方一再強調對於貿易戰「我們不願打、但也不怕打」,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足夠底氣。
值得一提的是,特區政府早前公布8月份出口貨值,同比上升14.5%,高於市場預期,這也是連續第18個月增長,主要得益於對中國內地、東盟及歐美市場出口回暖,以及機械與電動設備等關鍵產品需求強勁。展望未來,即使美國貿易政策繼續影響國際貿易流向,但亞洲尤其是內地經濟持續增長,以及香港與不同市場日益緊密的經貿聯繫,將繼續為香港的商品貿易表現提供支持。
內地和香港的外貿展現強勁韌性提升了市民對未來的信心,只要香港發揮好「內聯外通」優勢,在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加大力度拓展新市場,就足以應對一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