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關係/中國進出口穩增 美關稅戰敗局已定\宇 文

10月13日,海關總署發布今年前三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33.61萬億元,同比增長4%。其中,出口19.95萬億元,同比增長7.1%。9月當月,進出口4.04萬億元,同比增長8%。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減少27%,對歐盟、東盟、非洲則分別同比增長14.1%、15.6%、56.4%。

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中國外貿頂壓前行,延續了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今年一、二季度中國進出口分別增長1.3%和4.5%,三季度增長6%,已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

反制舉措射中美「靶心」

這組數據不僅標誌着中國經濟在全球複雜形勢下,展現出強勁的韌性與回穩向好的趨勢,更說明美國對華的單邊主義關稅武器沒有起到任何效果。特朗普威脅要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0%關稅,只是折射美國對華博弈手段粗暴無效,中國近期對美反制連發多箭,箭箭射中美國「靶心」,更凸顯特朗普政府再次挑起的關稅戰敗局已定。

中國對於關稅戰「不願打但也不拍打」的立場,也向美國表明,坐下來談,而不是操弄霸凌武器,才是中美應有的相處之道。當特朗普再度揚言要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時,這種極端化的言論已不再具備任何的震懾力,反而更像是焦慮情緒下的政治表演。

面對美方濫施關稅,中國採取了「後發制人」的戰略,通過精準反制與主動出擊回應美方的無理行徑。近期對美反制連發多箭,涵蓋農產品進口調控、稀土出口管理、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審查、氣候合作條件化等多個層面。這些「箭」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瞄準美國經濟與政治的敏感神經。大豆和玉米是美國中部農業州的重要收入來源;稀土關乎其軍工與高科技產業命脈。中國的反制策略體現出高度的戰略智慧,不追求全面對抗,但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在關鍵節點施加可控壓力,迫使美方重新評估衝突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在社交媒體聲稱「美國希望幫助中國,並非傷害中國」,顯然其真實意圖並非善意,而是試圖將脅迫包裝成「恩賜」,試圖藉此緩和國際社會對其霸凌行為的批評。副總統萬斯則聲稱美國手上的牌遠比中國多,呼籲中國走「理性道路」,這些言論實則暴露了美國政客的認知錯誤,他們仍將所謂「對話」視為中國作出妥協,卻拒絕反思自身違背世貿組織規則、濫用國家安全概念、破壞多邊貿易體系的行為才是真正的非理性。這種居高臨下的邏輯,恰恰反映了美國在面對一個日益平等的競爭對手時所表現出的心理不適與戰略迷茫。

正如商務部發言人指出,關於關稅戰、貿易戰,中方立場是一貫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中國始終強調「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立場,這不僅是外交辭令,更是基於綜合國力與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戰略定力體現。「不願打」是因為中國深知和平發展才是時代的主題,開放合作才能實現共贏;「不怕打」源於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和不斷提升的科技自主能力;「必要時不得不打」則彰顯了維護國家主權與發展權益的決心不可動搖。正是在這種審慎而堅定的姿態下,中國得以在外部衝擊中保持宏觀經濟基本盤穩定,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自貿區建設加速推進,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美國政府應該明白,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並非簡單的貿易失衡問題,而是兩個不同制度模式、發展路徑和文明傳統的大國在全球秩序轉型期的結構性碰撞。美國試圖用上世紀冷戰思維來應對21世紀的經濟互聯世界,注定難以奏效。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生產鏈早已深度交織,強行「脫鈎斷鏈」只會導致自我傷害。有學者一針見血指出:「你不能一邊要求中國市場為你創造利潤,一邊又試圖將其排除在全球體系之外。」

中國展現大國責任擔當

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通脹壓力、能源危機、債務風險等多重挑戰,任何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劇烈衝突都將引發系統性動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警告,長期貿易分裂可能導致全球GDP損失高達7%。在此背景下,中國堅持舉辦進博會、鏈博會、消博會等,擴大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積極參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相比之下,美國頻繁使用長臂管轄、次級制裁等工具,正不斷削弱其國際信譽與凝聚力。

關稅戰沒有贏家,持久對抗只會兩敗俱傷。中國前三季度外貿數據的穩增表明,美國對華單邊主義政策失敗;美國對華再次揮舞關稅大棒,特朗普政府還是沒有走出盲目自信的「贏學」怪圈,自撞南牆必會頭破血流。美國唯有放下傲慢與偏見,承認中國發展的正當權利,尊重彼此核心關切,以平等姿態開展坦誠對話,才能避免滑向不可挽回的對抗深淵。

中美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基礎之上。雙方坐下來真誠地談,努力化解分歧,才是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