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會內外/「十四五」築牢香港高質量發展基礎\吳傑莊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主要議題包括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預計會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謀劃中國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藍圖,意味着「十四五」將會圓滿結束,並開啟「十五五」時期。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四五」時期是實現2035年目標的開局起步期,「十五五」時期則是實現這一宏大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期。

「十四五」規劃作為國家戰略與香港發展的重要銜接點,不僅為香港量身定製了清晰的發展藍圖,更通過中央政策的精準落地、特區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培育、區域協同的深度推進,讓香港在經濟復甦、產業升級、融入國家大局中收穫了實實在在的成長,成功搭建起兼具政策紅利與發展潛力的廣闊舞台。

打通人員往來要素流動堵點

中央政策的「及時雨」,為香港打通了人員往來與要素流動的堵點。「十四五」期間,中央持續擴大往來港澳「個人旅遊簽注」實施範圍,新增10個內地城市,進一步拓寬內地居民赴港通道。同時為大量高層次人才簽發往來港澳人才簽注,雙措並舉下,近年訪港旅客數量顯著回升,有力帶動了零售、餐飲等民生行業的活力。交通互聯互通同樣實現質的飛躍,京港、滬港高鐵動卧「夕發朝至」模式運行以來,累計運送旅客規模可觀,高效串聯起京津冀、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商務旅遊通道;這些政策並非抽象的制度設計,而是轉化為了商家的營收增長、人才的職業機遇、民眾的出行便利,成為香港經濟民生復甦的堅實支撐。

特區政府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讓香港突破了創科發展「碎片化」的歷史瓶頸,構建起全鏈條發展生態。特區政府推出「產學研1+計劃」,推動大學科研成果與企業應用精準對接;設立總額100億港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吸引中大型投資機構扎堆落戶;實施「新型工業化支援計劃」,助力智能生產線在港落地。多重政策疊加下,香港已躍升為亞洲前列的生物科技融資平台,不少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獲得充足融資,更與國際頂尖藥企達成大額合作協議;今年低空經濟監管沙盒正式運作,涵蓋物流配送、緊急救援等場景的多個試點專案啟動。儘管當前香港在部分人才領域仍有缺口,但整體而言,香港已從「單點創新」邁向「生態共建」,新質生產力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提升香港產業發展,必須推動香港發展成為Web3樞紐,加強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資產市場之間的聯繫,讓Web3產業可以提升實體經濟GDP產值總量,創新數字經濟模式、提高數字經濟發展質量。

香港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加速器,核心價值源於「內有支撐、外有通道」的雙重優勢。「內有支撐」體現為其深度依託國家發展大局與粵港澳大灣區資源聯動,借助政策協同、科研及產業資源互補,築牢國際合作基礎;「外有通道」則憑藉成熟的國際金融體系、專業法律服務與全球航運網絡,成為中外經貿天然橋樑。在國際合作中,香港主動搭建多元平台,通過國際展會、經貿論壇吸引東南亞、中東等「一帶一路」國家企業落地,同時助力內地企業對接當地市場,並精準打通基建、能源、數字科技等領域商機,如牽線內地基建企業參與東南亞交通建設、為中東能源專案提供金融支持,實現「以港為橋,雙向賦能」。以大灣區建設為切入點,香港明確「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國際循環促成者」定位,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進入運營階段,推動科研資源與人才流動;北部都會區加速建設,與深圳形成「創新共同體」。近年駐港企業數量創新高,這些企業以香港為樞紐,推動內地企業「走出去」、為大灣區注入資本、培養專業人才,最終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扮演好國家對外開放窗口

「十四五」規劃為香港搭建的舞台,既是政策支持的「輸血台」,也是優勢發揮的「造血室」。從人員往來便利化到創科生態完善,從新興產業布局到區域協同發展,香港在中央支持下破解了發展難題,找到了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路徑。

展望未來,香港必將在「十五五」期間持續釋放潛力,以更積極的姿態扮演好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角色。筆者期望全港上下也要配合國家「十五五」規劃整體部署,盡力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貢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