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直面發展痛點 銳意破局改革 ——香港網約車發展開啟新篇章\青 平

10月15日,立法會通過《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今年以來,面對網約車的發展困境、網約車與的士的尖銳矛盾,特區政府事不避難,順時應勢,堅定改革決心,採取分段立法、穩步推進的方式推進改革,香港網約車規管立法的落地,標誌着網約車發展迎來新機遇。

直面爭議,改革破局

網約車這種新業態究竟好不好,需不需要發展,需不需要監管?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首要問題。縱觀全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網約車的出現是「互聯網+交通」的必然結果。近年來,「共享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傳統的私家車擁有模式效率偏於低下,未來更有「從擁有汽車到共享汽車」的發展趨勢。

然而,網約車自11年前悄然進入香港並發展至今,卻一直沒有清晰明確的法律許可,持續遊走在「灰色地帶」。香港市民在享受着網約車出行便利的同時,卻也承擔着監管不足帶來的安全風險。這根源於,在香港推行規管網約車的改革,具有「兩難」甚至「多難」的特點。香港人口多、土地面積狹小、道路狹窄,交通壓力大,一直以來更重視發展公共交通系統,網約車的興起,會不會衝擊現有的平衡,「發展了」卻沒有「好結果」?香港傳統的士行業長期處於壟斷狀態,的士牌照曾是非常熱門的投資產品,網約車的興起直接衝擊的士車主和司機的利益。還有聲音認為,對網約車這種新業態應讓其「野蠻生長」,如果規管後給予的發展空間有限,會不會陷入「一管就死」的境地?各種利益矛盾觀點看法相互交織。網約車的改革,一度成為碰不得、改不動的難題。

「何以破局?唯有改革。」現屆政府直面發展痛點,有決心、有魄力來捅破這層「窗戶紙」,通過立法給「白牌車」摘掉「黑戶」的帽子,給的士業界良性的競爭空間,給市民創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給「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工作交上一頁新的答卷。

順應時勢,漸進立法

7月15日上午,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表示,網約車平台進入香港市場11年未有制定監管方案,不應該再拖,政府必須拿出解決方法。同日,運輸及物流局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提出規管網約車服務的立法建議,明確分兩步走推進網約車規管立法:第一步修訂《道路交通條例》,賦權政府可透過發出牌照規管網約車平台、司機和車輛;第二步則逐步完善發牌數量、定價機制、服務標準等細節。這一策略,是在充分調研本地交通生態與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的,既兼顧了傳統的士行業的利益平衡,更回應了市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通過漸進式立法路徑,政府在創新與穩定之間找到了改革的精準落點。

立法建議提交後,香港社會普遍歡迎,肯定政府改革決心。9月4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5年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草案》並於9月5日刊憲,10月15日經立法會三讀通過,網約車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這部立法,體現了政府以下三個治理理念:

一是施政為民,始終將市民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在立法中明確對網約車平台、車輛和司機的監管,訂明安全標準和服務素質的要求,讓市民在使用公共交通服務時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出行也更加安全。

二是鼓勵良性競爭,錯位發展。政府始終尊重的士行業對香港的貢獻,正視其發展的問題,並維護其獨特的營運優勢。同時也充分支持網約車通過共享經濟模式釋放私家車閒置運力,通過線上預約滿足市民出行需求。因此,政府將對提供網約車服務的車輛和司機訂立適當要求,並就違規行為制定相應罰則,終結「白牌車」的混亂歷史,促進網約車和的士在法律框架下良性競爭,推動公共交通服務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平衡安全與彈性。比如,關於車齡,一直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面對此前將限制網約車車齡至7年以內引發社會熱議,政府從善如流,將車齡限制至12年,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彈性。儘管當前對於車齡的爭議一直沒有平息,但在接下來的改革中,相信政府會持續收集運營數據,適時檢討車齡限制的合理性。

回顧這一過程,政府以堅定、審慎、包容的態度推進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循序漸進中找到平衡,不會因爭議而停滯,也不會因推進而冒進。

科學決策,規管細節

在首階段立法工作完成後,擺在政府眼前的,是更加艱難的「規管細節」問題。

網約車改革最關鍵的還是發牌數量問題。政府規管網約車是「從嚴」還是「從寬」?的士業界和網約車平台等相關方對此分歧都很大。的士業界認為應「從嚴」,政府對網約車車輛發牌實施「總量控制」,提升發牌成本,減少網約車對現有的士業界的衝擊。網約車平台認為政府規管網約車應「從寬」,不限制牌照數量,通過市場進行調節。這個問題將成為下一階段改革的焦點,各方都應該理性看待彼此訴求,與政府一道尋求發牌數量最優解。

網約車改革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版」。接下來,政府可以廣泛與業界、市民積極對話,盡可能收窄分歧,讓業界和市民都能在網約車新業態發展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