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日來,多名資深立法會議員宣布不再尋求連任,引發社會熱議。主流輿論肯定他們退位讓賢,並認為是立法機關正常的新陳代謝。但也有個別聲音將該現象曲解為「民主倒退」;顯然,此種論調屬片面理解民主,有必要從更廣闊的歷史與理論維度加以辨析。
民主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民主的形態在歷史長河中也不斷演進。古希臘的民主實踐通過抽籤產生治理者,強調形式平等,卻容易忽視個體能力差異。及至冷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高舉「個人自由」旗幟,對抗蘇東地區的「民主」主張。冷戰後,西方試圖逐步壟斷對民主的解釋權,將其簡單等同「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
治理人才匹配時代所需
古往今來,民主不是某種固定不變的政治儀式,更不應被單一模式所束縛。判斷一個政治體制是否民主,關鍵在於實質內核,而非外在形式。對於民主觀,習近平主席創造性地提出「四個要看」「四個更要看」的標準:「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要看人民在選舉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口頭許諾,更要看選舉後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規定了什麼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制約。」這一標準準確把握了民主的本質——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它超越了西方將民主簡單等同於選舉的形式主義觀念,直指民主制度的成效。
從「實質民主」來審視,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有序更替,恰恰彰顯了民主的真諦——其核心不在表面人事變動,而在於治理體系能否持續優化、真正服務於特區的根本利益和市民福祉。
資深議員基於本港整體發展需要主動讓賢,展現了政治人物的格局擔當,更是治理人才與時代所需動態匹配的務實體現。讓更多年輕一代有機會成為代議士,不僅為立法機關帶來新的視野和思維,也是「市民廣泛參與權」的具體落實。
民主素養提升的生動註腳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一批老將主動請退,也可視作以個人選擇呼應民主制度中的權力制約精神。其決定並非源於制度的強制輪換,而是出於對權力機關人才迭代必要性的清醒認知。這種將職位和機會主動讓予賢能、交棒後輩的胸襟,本身就是對「權力必須受到節制」這一民主原則的高度認同與自覺踐行。同時表明,健康的民主生態不僅需要剛性的制度約束,也有賴於從政者超越個人權位、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責任意識。「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這種主動的「讓」,與制度性的「汰」同樣珍貴,可為民主肌體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動能。
民主的真諦遠不止看選舉時的投票權,更在於踐行「從政為民」、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的擔當。從這個角度說,議會老將高風言退彰顯了他們不計個人得失、着眼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品格,成為香港社會民主素養提升、民主實踐走向成熟的生動註腳。
法律專業協進會副會長、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副秘書長、濟南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