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就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作出決定,開啟香港民主發展的嶄新篇章。4年過去,第七屆立法會以高效、務實、有為的新風氣,擔當作為,構建了新的議會文化、奠定了新的議事規則、提供了行政立法關係的良性範式,可以說作出了開創性的歷史貢獻。這樣的事實充分證明,新選制就是一套最符合「一國兩制」原則,最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好制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香港市民有目共睹,自第七屆立法會上任以來,香港不論在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維護國安、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纍纍碩果。全體議員履職盡責,廣泛反映社會不同界別、不同階層的意見,並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支持、監督政府施政,貢獻卓著。
構建嶄新優質議會文化
第一,構建了嶄新優質議會文化。在特區未獲完善選舉制度前,市民對立法會的印象,往往充斥着惡意「拉布」、無休止的政治對抗,甚至還有議員以野蠻的粗暴行徑公然干擾會議進行,一場本應花約10分鐘就能完成的內務委員會主席選舉,也可以遭人硬生生地拖足半年。議會內聽得最多的只有空泛的政治口號,重要的經濟民生工作則陷入停擺。本應在治港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立法會,就這樣長時間淪為低質低效的政治表演舞台,變成被亂港勢力利用議員身份進行政治操弄的工具。
至第七屆立法會,這種現象才迎來根本性轉變。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貫徹落實的前提下,立法會既是「香港隊」,也是「國家隊」,議員發聲不再是為了政治表態,而是為了共同捍衛香港的整體利益。於是,我們看見立法會全速高效的運作,在法例審議上,截至今年6月中,本屆立法會已通過113項法例,較上屆同期多出近九成,同時批出超過230項撥款建議,涉及款額超過6515億元,較上屆同期多出一成。取消強積金對沖、三隧分流、規管劏房等多項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在今屆立法會中得到有力推行;去年3月,立法會經過馬拉松式開會近50小時,議員提出超過一千條問題和建議之後,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的里程碑。
第二,奠定了全面嚴謹的議事規則。今年7月24日,立法會通過相關議案,新的《立法會議員守則》將於下屆立法會開始生效實施。對議員的能力和工作提出更高的標準,例如明確要求議員須以國家根本利益和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成為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守護者,並訂明議員必須時刻注意個人言行、保持個人誠信。同時設有處分機制,如出現不當行為,最嚴重可停職。
過往立法會一直缺乏一套全面的議員履職規定,議員向誰負責、如何履職、如何問責等,都存在模糊的地方,以致被反中亂港分子鑽漏洞。然而,隨着香港進入「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邁向由治及興的過程中,社會對立法會議員的期望也不斷提高。新的「議員守則」正是為了規定議員不能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努力做什麼,由出席會議表決、缺席會議的報備、會議秩序,到與社會各界的聯繫和提交工作報告的內容等等大小事項,都提出了明確規則。
更重要的是,過去的亂港議員即使出現明顯違法違規的惡劣行徑,也因為黨同伐異而無法被有效懲處。如今引入按不當行為嚴重程度釐定懲罰的處分機制,並設立「立法會監察委員會」處理針對議員不當行為的投訴,都將進一步加強立法會議員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完善及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的認知和態度。
為行政立法關係樹新範式
第三,為行政立法關係樹立新範式。過去4年來,立法會既發揮了監督制衡政府的作用,也扮演了積極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的角色。不但代表全港不同界別和階層的市民發出聲音,處理了數千項要求政府作口頭或書面答覆的議員質詢,同時也通過「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等新形式,對政府提出大量建設性意見。
立法會不是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才算是履行其職責,不問是非「為反而反」的行徑更只會拖香港整體發展的後腿。在前後十多次「前廳交流會」中,議員與官員圍繞市民關注的焦點議題進行近距離交流,而且不斷就形式進行優化,如安排以立法會18個事務委員會為基礎討論不同議題,令互動交流更聚焦、更到位,不但反映政府重視在醞釀、制訂與實施政策過程中,極為重視議員的意見,也體現立法會作為政府歸納民意的重要橋樑角色。兩者相互制衡、相互配合,才能在制訂政策過程中尋找到利民的最大公約數。
新選制產生的立法會,展現出顯著的進步性和強大的生命力。香港能迎來今日般良好發展局面,與第七屆立法會的表現密不可分。
事實證明,新選制克服了西方遊戲式選舉的弊端,讓選舉回歸選賢舉能的本色。在第七屆立法會奠定的良好基礎上,相信下一屆立法會也將傳承新的議會文化,讓香港以更好的姿態、更強的底氣,迎來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