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日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上講解「粵車南下」安排,表明希望爭取在十一月正式實施。「粵車南下」在社會上已討論多年,不單粵港兩地政府十年前便已就「港車北上」和「粵車南下」達成共識,就連港珠澳大橋早於七年前亦已通車,在種種客觀條件已相當成熟的前提下,敢於破局的現屆政府決心踏出關鍵的一步,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便利人流和物流,助力香港經濟發展。
跨境自駕需求不斷增強
香港和內地居民來往愈來愈頻繁,已是不爭的事實,每日都有數以十萬人次,高峰期甚至有過百萬的人次經香港陸路口岸往返內地,數字亦持續穩定增加,在此情況下,只有「港車北上」、沒有「粵車南下」,對市民帶來的不便和對經濟造成的損失,亦愈見明顯。
用作「港車北上」和「粵車南下」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設計容車量約為每日60000架次,大橋雖然已開通多年,車流量亦不斷增加,但在「粵車南下」缺位的情況下,大橋的運力明顯仍未盡用。
資料顯示,今年五月大橋的雙向車流量達45萬車次,比「港車北上」未實施前上升約170%;其中「港車北上」出行的車輛佔大橋車流約四成。另外據統計,截至今年三月底,運輸署已累計簽發約144000張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予「港車北上」申請人,亦即香港每5至6輛合資格的車輛中便有一輛參加。上述數據,雖僅反映「北上」部分,但已足以顯示,整體社會對跨境自駕的需求有多大,而事實亦證明「粵車南下」落地,有助善用港珠澳大橋的資源,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用。
以「細步慢走」方式推動「粵車南下」
「粵車南下」政策其中一個令港人關注之處,是香港交通及道路的承受力,政府在決定落實「粵車南下」安排時,已充分考慮社會的意見和關注。根據政府的建議,「粵車南下」將分階段逐步落實,首階段符合條件的廣東私家車可選擇經港珠澳大橋前往設於香港人工島上的自動化停車場(口岸停車場),旅客泊車後轉乘飛機離港/轉乘其他交通工具來港;另外,旅客稍後亦可申請以自駕方式經港珠澳大橋直接進入本港市區,現階段當局決定先以小規模,即每天100個預約名額開始,每輛南下的粵車最多可留港三天。現時的安排,證明當局已充分考慮本港的道路承受力。
中國香港汽車會永遠榮譽會長李耀培亦認同,每日僅100個粵車名額獲准駛入市區,對交通負荷的影響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為回應社會上有意見擔心「粵車南下」駕駛者質素一事,政府特別規定,「粵車南下」申請人和指定司機需持有有效香港正式駕駛執照;車輛性能方面,當局會委任香港機構在廣東省重點城市設立驗車中心,申請入境香港的粵車需要按香港規定和標準驗車,並向運輸署提交驗車結果,以確保南下粵車符合香港的安全要求。指定的驗車中心亦會協助配製和安裝香港號牌、安裝「易通行」車輛貼等。另外,來港粵車亦必須購買進入香港期間的第三者風險汽車保險,之後才可按成功預約日期出行到港。陳美寶局長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亦再次重申,政府有很大信心,「粵車南下」會有序推展,達至用家歡迎、市民安心和社會獲益的多方共贏效果。
推進大灣區經濟融合 「粵車南下」不可或缺
毫無疑問,正式落實已經醞釀多時的「粵車南下」,確是一項重大的政策突破,而以「細步慢走」的方式推行「粵車南下」,亦足證當局推行「粵車南下」前經過深思熟慮。種種安排,既可保障香港的交通安全,又能讓香港有關商戶調節運作,配合這些高消費內地旅客的新旅遊模式,在筆者看來,絕對是值得社會大眾支持的好政策。
正如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所說,「粵車南下」可吸引一批較高消費旅客,無論來港洽談生意、用餐、購物或會友,都會帶來經濟效益。據了解尖沙咀部分酒店及商場已為「粵車南下」作好準備,包括增設國標電動車充電裝置,以及推出酒店連購物商場的優惠套票等。香港總商會則表示,「粵車南下」有助加強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聯繫,為企業開創新機遇;粵車可停泊於香港機場,亦便利旅客入境香港或轉乘飛機,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角色。
筆者非常同意陳美寶局長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所說,一條大橋可便利雙向奔赴,帶動百業受惠,從而締造無限機遇。兩年前實施的「港車北上」,已令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待「粵車南下」落地,大灣區城市間的交往將更緊密,一同開拓商機,提升彼此的競爭力。期望粵港雙方繼續致力推動各項跨境通行措施,用好港珠澳大橋,共同建設大灣區。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