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因時制宜

特區政府決定終止空郵中心的原有重建計劃,這是因應客觀環境變化的務實之舉。

2021年,特區政府提出重建位於香港國際機場的國際空郵中心,造價46億元。預計2027年建成的新空郵中心,每年處理郵件量將提升四倍半,可滿足未來15年至20年的需求。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最近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新冠疫情疊加地緣政治惡化,令最新預算的空郵郵件量較原先預計下跌近七成。若推行原有重建計劃,將不符合成本效益。

事實上,三年新冠疫情對國際航空業構成重大衝擊,國際航班容量一度跌至正常水平的12%左右,導致空運貨運嚴重延誤及成本上升,全球航空業損失數千億美元。而依賴航空網絡的空郵業務,同樣因為疫情而遭受巨大損失。

雖然進入後疫情時期空郵業務開始復甦,但這一勢頭卻因為美國對全球發動貿易戰、關稅戰戛然而止。特朗普政府取消價值800美元以下小額進口包裹的免稅豁免,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區首當其衝。小額包裹佔香港空郵量相當大的比重,美國的政策變化令電商成本激增,空郵需求急劇萎縮。香港郵政於今年4月先後停止對美國的海運郵件服務和空郵服務。今年7月,美國將有關政策擴大至全球所有國家,香港作為空郵中轉地,受到的衝擊更大。

面對地緣政治持續惡化的新常態,繼續推動重建空郵中心計劃勢必面對巨額虧損的風險。特區政府叫停重建計劃,是實事求是的理性選擇。目前用於重建空郵中心前期項目的成本為1億多元,叫停計劃可及時止損。

需要指出的是,停止重建計劃,不影響現有空郵業務。作為替代方案,特區政府多管齊下,包括翻新現有的空郵中心,保留空郵中心旁已興建及投入服務的臨時空郵服務處理設施。香港郵政加強與內地郵政的合作,優勢互補,也有助促進空郵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香港空郵相關行業依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