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百年時空、融會東西方科學與文化的這部傳奇史詩,畫上了句號。10月18日,楊振寧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榮耀背後是身份的艱難抉擇。他多次提到,入籍美國是痛苦決定,「父親直到臨終前,對於我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裏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歸根圓夢,共襄強國建設。1997年,75歲的楊振寧應邀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主任,立志打造「中國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其邀請下,大批著名學者回國任教。
從清華園「出發」,遍歷科學巔峰,最終回歸故土……楊振寧人生恰如一個圓:每一步都是個人與民族命運的緊密交織。
【大公報訊】綜合新華社、記者江鑫嫻報道:清華大學18日發布訃告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助國人克服「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他曾是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中國的第一人,也是架設起中美之間科學家友誼和交流橋樑的第一人。2015年,已至耄耋之年的他選擇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稱「身體裏是中華文化的血液」。他還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貢獻,是「幫助了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上世紀40年代赴美留學任教。1956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理論,兩人次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氫彈之父」泰勒的學生,因統計力學受愛因斯坦關注,一度被奧本海默推薦當接班人……業界公認,楊振寧最大科學貢獻在於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其摯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鄧稼先讚譽:這可比肩「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伴隨楊振寧一生治學格言。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葛墨林院士記得:「他(楊振寧)常和我們說,做東西剛開始時候不要取巧,老老實實地弄熟了,才能談到巧。要樸實的東西,不要表面的東西。」
被問及獲得諾獎感受時,楊振寧曾說:「我想我在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這個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精神深處,楊振寧始終心懷祖國。他牢記父親楊武之囑咐:「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
心繫祖國科研 助建「求是科學基金」
1971年,楊振寧首次踏上回國之旅,成為中美冷戰期間首位訪華科學家,掀起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後又向中央領導同志提議恢復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先後幫助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設立理論物理等基礎科學研究機構,組織成立全美華人協會並擔任會長,協助設立「求是科學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為協助清華大學創建高等研究中心(後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捐積蓄賣房產,多方游說募捐。1997年6月2日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功引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等世界級學者。牽掛學科進步,心繫民族未來。2003年12月,81歲的楊振寧由紐約遷回北京清華園定居。2004年9月,他站上清華教學樓講台,為百多位大一新生講授《普通物理》,整整一學期,每周講課。2015年,楊振寧決定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他說:「我的身體裏循環着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