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以本地就業為本 化解建造業困局

香港的整體失業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但建造業卻受多重因素影響,失業率一度高達7.2%,雖然上月回落至6.9%,依然為所有行業之最。要在短時間內大幅降低失業率並不現實,但特區政府及業界仍然有較大空間,從保障本地就業、強化「一專多能」培訓,以及增加基建投資等入手,切實化解建造業的困局。特區政府已積極應對,並打出一套「組合拳」,相信隨着政策的逐步落實到位,將能有效紓緩就業壓力,並逐步優化香港的人力結構。

建造業面臨的困境並非單一因素造成,既有整體市場萎縮的宏觀因素,也與技術變革帶來的衝擊密切相關。私人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新投資工程銳減,導致業界開工嚴重不足;同時MiC(組裝合成建築法)等新工藝的普及,大幅改變傳統人力需求結構。據統計,全港約20萬名活躍建造工人中,近半為缺乏專才資格的普通工人,其中65歲以上群體就業壓力尤為突出。新型建造模式雖增加組裝及吊運工人需求,但釘板、紮鐵等傳統工種從業員若未能及時轉型,將面臨淘汰風險。

也就是說,要有效遏止失業情況的惡化,既要從提升基建投資的「量」上入手,也要從強化人力資源的「質」上做工夫。

就確保基建工程的「量」而言,特區政府已採取了積極舉措。例如,發展局已明確未來4年的基本工程開支將增至每年約1200億元,同時新一份施政報告額外預留300億元,用於未來幾年推展喉管、街道、碼頭等中小型工程項目。這些措施不但能直接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緩解私營工程萎縮帶來的就業壓力,更能透過市區重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拆牆鬆綁」,吸引私營市場參與項目,為行業培育長期就業發展機會。而隨着香港樓市的逐漸回暖,私人樓宇工程也會逐步增加,雙重舉措之下,整體工程量將能得到有效保障。

就強化人力資源的「質」而言,政府與業界合力已經初見成效。建造業議會推出為期一年的「加強支援及誘因鼓勵培訓措施」,將「一專多能」與「技術提升」培訓計劃學額從原先合共1600個大幅增至4000個,針對假天花、電梯等短缺工種提供訓練,助力工友「轉跑道」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過去已有約4萬名學員完成培訓,逾90%畢業後留任建造業,有效應對人力老化問題。透過相關優化計劃,能確保工友憑技能獲得穩定就業機會。

一直有聲音認為,失業率高企與輸入外勞有關,其實當中存在誤解。以第九輪輸入勞工申請為例,僅批出10宗共986個配額,且全數用於工程後期工序的嚴重短缺工種,不再批准紮鐵、模板等人力緊張情況已有改善的工種。更關鍵的是,計劃下有效配額持續下降,從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的7332個,遠低於1.2萬個上限。確保輸入勞工不會搶佔本地工友就業空間,只在本地人力無法滿足需求時才輸入,這是基本原則。

當前香港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部分行業失業率高企需要高度重視。而從特區政府的應對「組合拳」政策來看,體現了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和靈活應變的思維。既直面當下就業困境,透過培訓與基建保障本地工友就業機會,又不迴避行業人力短缺的現實,以審慎、精準的外勞策略確保行業正常運轉。隨着培訓措施落地、基建項目逐步鋪開,以及輸入勞工計劃的嚴格管控,相信本港建造業能順利渡過短期難關。當然,失業率情況需要密切留意,及時調整優化應對策略,以實現保障本地就業與行業健康成長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