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調解院開業儀式昨日在香港舉行,出席者不但包括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還有30多個國際調解院公約締約國和簽署國,以及香港各界近200名代表,可見國家以至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對香港的信心。國際調解院正式成立,象徵香港法治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同時也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定位,並打造「國際調解之都」品牌的嶄新機遇。
今年5月30日,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香港舉行,在短短5個月內,國際調解院便快速實現了由公約簽署到生效,再到開業運營的全過程。對比全球其他國際組織,這樣的速度可謂罕見,而其背後反映了兩個重要信息:
其一,國際調解院的設立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今天的世界,不同地方都正面臨各種程度的動盪,也對全球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在這種時候,一個能為國際爭議提供友好、靈活、經濟和高效調解服務的平台就越趨重要,其象徵理解和合作可以取代暴力和戰爭,讓爭端可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如今世界亦正處於重塑國際秩序的歷史進程中,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當前的國際秩序一直為少數發達國家所把持,最終只為他們的利益服務。構建更公平包容的國際秩序,則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而國際調解院正是這種期待下的產物。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以來,每一項倡議都精準回應了特定領域的全球性挑戰,並共同構成了推動世界走向均衡發展的完整願景。其中全球治理倡議立足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迫切需求,呼籲擴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和代表性,國際調解院的理念與此高度契合。
其二,香港的司法制度深受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香港有健全可靠的法律框架、歷史悠久的法治傳統,以及擁有健全的雙語普通法制度。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法治水平堪稱全球頂尖,而且還領先多個歐美國家,為實施有效且符合國際標準的調解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香港中西交匯的獨特文化,也孕育了一個多元化和充滿活力的人才生態系統,集聚來自不同地方、具備不同背景的專業人才,在處理本地、跨境和國際糾紛各方面都擁有豐富經驗。再者,香港可作為連結國家與世界各國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還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促進不同國家與內地的高層次交流合作,推動調解服務在大灣區內的廣泛應用。
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再因應國際調解院提出多項配套措施,包括興建香港國際法律事務大樓,匯聚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總部和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機構等設施、在明年內舉辦國際調解高峰會,並積極舉辦專業培訓及實習計劃以吸引人才等。有制度優勢、有發展前景,還有政策支持,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自然是眾望所歸。
國際調解院不單單是一個普通的法律平台,只要利用得宜,其背後還蘊含巨大的發展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國際調解院落戶將為香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調解員、翻譯員、研究員、行政人員等等,並吸引更多國際法律專業人士和學者來港,甚至有望看齊海牙或其他聯合國國際法院和常設仲裁法院。在可見的未來,香港法治「金字招牌」將越擦越亮,香港也將會以「國際調解之都」的重要角色,在國際舞台上綻放更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