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政府統計處發表了今年七月至九月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建造業的失業率由6.9%上升至7.2%。大家可能會問:政府持續推展基建工程,為何建造業的失業率沒有回落?行業的失業率處於較高水平時候,為何我們仍要輸入勞工?
建造工程有其獨特性 多工序多工種
近期建造業失業率處於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因應房地產市場情況,私營界別的工程量有所減少,受影響的主要為普通工人及個別工種的技術工人。由於建造工程有其獨特性,涉及多個工序,需要多個不同工種的技術工人(行內工種超過140個)。個別工種的人力需求隨着不同工程項目推進而時有變化。例如,近期私營工程量放緩,較少新的上蓋工程項目和裝修維修工程動工,對工程項目前期相關工種(如鋼筋屈紮工、木模板工、混凝土及灌漿工、泥水工、髹漆及裝飾工、假天花工等)的需求明顯減少;另一方面,現時由於有較多項目處於施工後期,因此需要較多類型機電相關工種的人手。
按需要輸入勞工 動態調節
現時,建造業在不同施工階段個別工種仍有人力短缺情況。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原則下,輸入勞工計劃作為輔助措施,紓緩個別工種的人手短缺問題,目的正是發揮「補位」作用,動態調節應對各工程階段不同工種的需要,確保工程不會因為個別工種的人手短缺而「停擺」,避免影響行業運作及其他工友就業。
我們每季接收申請,實事求是按需求審批。以計劃最新一輪(第九輪)申請為例,我們批出10宗共986個輸入勞工名額,全數是合資格申請而現時行業出現嚴重短缺的工種,例如空調製冷設備、消防設備等機電相關工種。計劃下獲批而仍然有效的輸入勞工配額的整體數目持續下降,由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即計及第九輪)的7332個,遠低於計劃配額上限12000個。由此可見,計劃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並嚴格管控使用情況,實現動態調節。
加強本地培訓及就業支援
政府一直以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為政策原則,因此善用本地人力資源,加強本地培訓及就業支援,是我們的首要工作。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從來只輸入技術工人,不包括普通工人。對於失業的普通工人和個別技術工人,我們透過培訓,協助他們「調位」,轉到有需求的工種。建造業議會(議會)上星期公布了「一專多能」及「技能提升」的「加強版」培訓課程,正是針對工友和業界的需要,做到精準培訓:
──議會與商會及工會聯手主動接觸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建造業工友,較多是從事私營工程或裝修維修工作,當中不少是普通工友,提供培訓、就業配對及跟進一站式服務;
──議會針對市場有需求的短缺工種,增加培訓學額及津貼(例如機電相關工種,焊接工、金屬鋼鐵工、地渠及喉管工等),以(i)透過「技能提升」,培訓普通工人成為「中工」或「大工」;以及(ii)透過「一專多能」,協助技術工人掌握多一門工藝技能,特別是市場有短缺的工種,預計有4000個工友會受惠。
我十分高興商會及工會對計劃全力支持,並認同計劃可提升及擴闊工友的技能,有助他們在人力需求變化時,靈活「調位」,增加就業機會及待遇,同時強化本地技術工人供應。
持續投資基建工程以支持本地建造業
政府加大力度及持續有序推展基建工程。在私營界別工程有所放緩時,政府維持一個高水平的基本工程開支,既能推動基建便利民生,亦能支援建造業。
政府在今個財政年度(2025-26)及未來四年的基本工程開支由每年平均約900億元增加至每年平均約1200億元。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額外預留300億元在未來兩至三年加大工程項目開支。
我們會善用這筆款項,推展更多工程項目,尤其是中小型工程項目,例如喉管、街道、碼頭等工程。
同時,施政報告亦提出擴展「城中學舍計劃」、加大力度推動市區重建、建議多項行政措施拆牆鬆綁以便利私營市場參與北都發展及啟動項目等,均有助提振經濟及增加就業。
我們預料隨着經濟回暖,私營工程項目量將會回升,建造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仍然蓬勃。
政府會繼續與建造業界及勞工界打好這套多管齊下的「組合拳」,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並在私營市場短期調整時支援工友「調位」;同時「精準」輸入短缺工種的勞工,做好審批及把關工作,以應對行業的人力需求。
發展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