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大川集/屏 攝\利 貞

又在朋友圈看到了屏攝照片——黑暗的背景中,幾張電影銀幕的照片,因動態而模糊,因角度而扭曲,再配上兩行故作高深的文字……默默點開朋友的頭像,勾選了「不看TA的朋友圈」——這或許是數碼時代最後的溫柔:我無權審判他人的表達,但能為自己的視線築起藩籬。

就算有一個瞬間,你被電影的情節深深打動,但電影不會因此而暫停,到你舉起手機按下拍攝鍵的那一刻,畫面也已不是感動你的那個瞬間了,拍來做什麼呢?更荒謬的是,在你屏攝的六十秒裏,腦海重播着感動的過去,雙眼卻錯過了銀幕上正在發生的當下。最終留在手機相冊裏的,不過是失了魂魄的標本,像展覽館裏剝製的蝴蝶,翅翼猶存,卻再無乘風的姿態。

罷了,我就不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畢竟電影院的黑暗,無法阻擋早已於各旅遊景點氾濫的「打卡美學」與「出片文化」。就如同景點打卡者的需求不是內在的體驗而是外在的炫耀一樣,屏攝者的第一需求不是沉浸在電影之中,而是以照片的形式告訴親朋友好自己「看過了」——彷彿觀影的意義,不在於心靈的觸動,而在於社交媒體的認可,一個虛擬的讚,就足以讓他們乘風而上。

影院本是黑暗中的儀式,眾人靜默,與光同塵。何不放下手機,讓感動流入記憶,而非流向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