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伏牛山/文學的翻譯\喬 苓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理由是「他震撼人心、富有遠見的創作,在災難與恐懼的時代,重申了藝術的力量。」目前,匈牙利共有兩位作家榮膺諾獎,上一位是凱爾泰斯,在二○○二年獲得。拉斯洛有《撒旦探戈》《反抗的憂鬱》等多部代表作,在全世界譯成多種語言出版,凱爾泰斯最有名的是以奧斯威辛集中營為背景的小說《命運無常》,也譯成了多種語言。

匈牙利人口不足一千萬,可以說拉斯洛與凱爾泰斯的母語受眾很有限,而且早前公開的採訪信息透露兩人寫作與談話都習慣用母語匈牙利語,他們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國際大獎,出色的翻譯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拉斯洛,其文學風格以困難晦澀的長句著稱,而且不喜歡分段落,他的小說能夠讓匈牙利以外的讀者讀懂並喜歡,翻譯是了不起的幕後英雄。

諾獎評委研究一位作家,會收集各種譯本,除了瑞典語版,還看英文、德文、法文等語言版本,在歐美作家之外,翻譯對亞洲、拉美等地區作家能夠獲獎功不可沒。近日剛剛逝去的楊振寧先生在一九八八年接受訪談時曾說,作家巴金的《家》《春》《秋》是了不起的著作,對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影響很大,他相信巴金曾經被提名過諾獎,而且一定被提名不止一次。楊振寧先生分析,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也許是以西方文學的技巧作為評選標準,而且由於翻譯的問題,中國文學的精髓無法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這是中國作家在當時尚沒有獲得過諾獎的兩個重要原因。

二○一二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領獎感言時表示,自己獲獎離不開各國翻譯工作者的創造性工作,「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勞動,文學才可以變成世界性的文學。」而瑞典翻譯家安娜·古斯塔夫森-陳,就是莫言尤其要感謝的眾多翻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