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最好的辦法是去博物館,對於新疆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地方而言,更是如此。從烏魯木齊天山機場落地兩個小時後,我趕緊坐上從「八樓」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二路汽車。
從外觀上看,這個博物館可謂貌不驚人,裏面卻是琳琅滿目。如練瑜伽般五體投地貼在地面的「伏聽俑」,精美的龜茲石窟壁畫,叫人過目難忘。一面漢文、一面佉盧文的漢佉二體錢,又稱「和闐馬錢」,是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于闐地區的地方貨幣,作為貨幣文化交融的產物,折射出當年絲綢之路繁榮的通商景象。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的伏羲女媧圖上,有的伏羲女媧高鼻深目,明顯是「胡人」,胡漢兩種風格並存,正是新疆各族先民在祖先認同上與中原地區深刻統一的例證。
我此行最想一睹真容的是東漢織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件文物三十年前出土於和田地區。靜卧在展櫃中的「本尊」,比想像的要小一些,青地之上,白、赤、黃、綠四色織出雲氣紋、日月紋以及虎形、鳥形、獨角獸形等多種圖案,繁複多彩,絢麗神秘,上下各有一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字體古雅,錯落有致,嵌於圖中。不知名的古代設計者和織匠把陰陽、天象等觀念轉化為了視覺呈現,藝術創意和織造技藝之高明,令觀者撫掌叫絕。
我第一次知道這件珍貴的文物,是因為取材於它的舞劇《五星出東方》。這幾年,以文物為素材的創作廣受關注,屢出精品,如舞劇《只此青綠》以名畫《千里江山圖》的故事為素材,《唐宮夜宴》的靈感則來自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至於作為文化元素用於文學、影視的,更是不勝枚舉。就這樣,文物滋養了藝術,藝術活化了文物,共同繪就了時代的文化圖景。(烏市三記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