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堅持原創/「AI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寫作」

AI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勢必對文學創作造成衝擊。作家該如何面對這種影響?莫言首先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

早前浙江一所廟宇的大和尚邀請莫言為建寺1400周年作賦。「我考慮了一下,我說如果沒有 AI 的話,我可以給你寫。有了AI之後,我為什麼不能寫呢?如果我寫得好,廣大讀者會說,這一定是AI寫的。如果我寫得不好,人家會說還不如用AI寫得好。」這個理由很有說服力,對方因此作罷。但這也引發了莫言的好奇,「我想試一下,看看AI到底能不能寫出一篇賦。」

於是,他將廟宇的基本情況向AI軟件介紹了一番,5分鐘後,AI為他生成了一篇1000字的賦,把廟宇的歷史、當中的和尚、發生的神話故事,甚至周圍的風景都一一囊括。「我確實寫不出來,但我又發現這篇文章沒有思想。我就跟作協的一位領導、也是位大評論家說,我用AI軟件寫了篇關於某某寺的賦,但是沒有思想。他說,這不怨AI,怨你,你給了它思想,它就會給你演繹、表達出來。我後來又試了一下,對AI說,你這篇賦寫得很好,但是沒有思想,現在我希望你在這個賦裏加上這樣的想法。兩分鐘後,每一段裏都滲透了這個精神。由此可見,AI確實可以幫助我完成這種技術性要求特別高的文章,比如格律詩詞賦體。我覺得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詞彙積累,以及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一篇華麗文章的才華。」

即便如此,莫言仍堅定地認為,AI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寫作。「作家一定要堅持原創,AI無論有多麼大的本事,它的數據庫裏都是我們作家和前輩作家的創作,AI在這些已有的文本基礎上經過各種各樣的勾兌調配,生產出一個文本,假如沒有原創的作品注入,就不會有新的作品產生,AI的能力也不會有大幅度進步。」

原創是核心競爭力

他舉例道:「我和王振最近去了貝加爾湖,看到貝加爾湖那麼浩瀚的淡水量,唯一的出口就是安加拉河,流量澎湃充沛,河水清澈無比,滔滔地往外流淌。為什麼能夠有這麼豐沛的產出?就是因為圍繞貝加爾湖有330多條河流注入,卻只有一條河流往外輸出,所以就保證了安加拉河是一條滔滔不絕的大河。AI數據庫很可能就像貝加爾湖,有了諸多原創作品往裏注入,然後才會有鮮活的、生動的、澎湃的文章,像安加拉河一樣輸出來。所以原創還是至關重要的。」

原創是作家的核心競爭力,不過,莫言又指出,作家最大的競爭對象其實還是自己本身。「你說我現在要跟哪個作家競爭,我找不到一個可以跟我競爭的作家,不是說他們不夠格,我覺得作家跟作家寫的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我最大的敵人、最難超越的是我的過去、我已經寫出來的作品,我要寫的跟這些作品不一樣,那麼就受到了我個人的學識、經歷、才華的限制,所以每一個作家跟其他技術工作者一樣,都是有限度的。為了盡量使自己的新作品保持新鮮感,讓讀者感到新鮮,需要這個作家不斷地去學習、讀書、調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