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當選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從與公明黨聯盟破裂,到迅速與日本維新會達成「內閣外合作」,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可謂一波三折。雖然登上首相大位,由於她的右翼硬傷,其執政之路將更加坎坷,甚至難以擺脫「短命首相」的宿命。
內政上,高市早苗的「早苗經濟學」主張擴張財政和貨幣寬鬆,提出減稅等措施來刺激個人消費,但這也可能加劇日本財政赤字,並導致日圓貶值。市場分析認為,若高市的政策繼續推動,日本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可能會像英國特拉斯政府一樣,面臨不小的風險。
此外,她曾表示要放棄「工作生活平衡」,強調要「工作、工作、工作、再工作」,這一言論在日本社會引起了廣泛反響,尤其是在曾被過勞死問題困擾的職場環境中,引發了過勞死遺屬的強烈不滿。
高市早苗也難以擺脫「黑金醜聞」。她提拔「原安倍派」片山皋月擔任財務大臣,眾所周知「安倍派」因涉及黑金醜聞而解散,黑金醜聞更是導致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破裂的直接原因。因此,提拔片山皋月的決定不僅引起輿論批評,更加深了自民黨內部裂痕。
中日關係的嚴峻考驗
更嚴重的是,高市早苗的右翼立場使她難以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日本民眾對她的支持率並不高,尤其是她對歷史問題的處理方式,引發了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外交上,她參拜靖國神社的立場,韓國媒體將她稱為歷史修正主義者,中國網民則對這位右翼色彩強烈女政客採取逆反的心態──「希望她當選首相」,以便看其如何處理好中日關係。她堅持所謂「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表態,無疑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她還推動發展遠程打擊能力和加強經濟安全審查,這些政策明顯針對中國。
因此,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絕非中日關係的福音,而是對兩國關係的嚴峻考驗。這位貼着極端右翼標籤的女政客,從修憲強軍到推動「準安全聯盟」,無不彰顯對華戰略的敵意,直接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不過,高市早苗的執政基礎異常脆弱。日本政壇「短命首相」的惡性循環,預示着她的首相生涯可能短暫而動盪。這種政治不穩定性,反而為中日關係留下了一線轉機,她難以在短期內推行激進的對華政策。
但中日關係的真正穩定,絕不能寄託於日本政客的「善意」。中國與日本的經濟紐帶已深度交織,2024年中日貿易總額達3083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國,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對華出口依賴度達25%。這種相互依存關係,決定了日本任何極端對華政策都將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巨額利潤,是其無法忽視的現實約束。
中國對中日關係的立場始終清晰而堅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中方在中日關係上的基本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信守在歷史、台灣等重大問題上的政治承諾,維護雙邊關係政治基礎,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中日關係的健康穩定,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也符合地區和平大局。
高市早苗的上台,不過是日本右翼勢力的一次政治表演。中國有足夠的戰略定力與實力,應對任何挑戰。中日關係的未來,不取決於日本政客的短期表態,而取決於其是否真正正視歷史、尊重中國核心利益。任何試圖挑戰戰後國際秩序、攪動地區緊張的行為,終將自食其果。
「內閣外合作」埋下不穩定因素
從執政基礎上看,高市早苗的執政前景被普遍看衰。日本自民黨自安倍晉三以來,已經歷了「五年三首相」的動盪局面,首相更替頻繁。高市早苗作為新晉領導人,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本和廣泛的社會支持,很難在短期內建立穩固的執政基礎。
她的「內閣外合作」模式也埋下了不穩定因素。維新會雖然不進內閣,但手裏握着「削減議席」的協議,以後高市推政策要是不合他們心意,很可能會被「卡脖子」。兩黨在眾議院的總席位沒過半,以後要通過預算、法案,還得看其他小黨派的臉色,政策推行起來肯定磕磕絆絆。
高市早苗的當選,暴露了日本政治的深層困境。她作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本可以成為性別平等的象徵,但她的右翼政策和內部矛盾,使得這一突破的意義被大大削弱。日本社會依舊面臨「政治優先、民生滯後」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將持續困擾她的領導。
有分析認為,在經濟疲軟、外交緊張、黨內分裂的多重壓力下,高市早苗的首相任期很可能難以超過18個月,甚至可能更短,成為下一個「短命首相」。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