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國際調解院在灣仔總部隆重舉辦開業儀式,30餘個國際調解院公約締約國、簽署國以及近200名特區各界代表出席,標誌着首個總部設址香港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正式開業運營。從5月30日公約簽署,到8月29日公約生效,再到如今開業,短短不到5個月,無怪乎出席儀式的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表示,「速度之快在國際組織建設史上十分罕見」,這充分表明國際調解院應運而生、廣受支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國家的大力支持,加上特區自身的努力,國際調解院一定能夠實現「開門紅」。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場地是開業的先決條件。此次開業儀式得以順利在國際調解院總部舉辦,也要歸功於特區政府的「超前部署」。總部大樓由二級歷史建築舊灣仔警署改建而來,該警署是上世紀20年代灣仔海旁填海計劃唯一倖存的遺跡,也是本港唯一現存的戰前現代設計警署,一度被視為「香港最新地標」。
特區政府高效推進總部大樓改建工程,去年3月獲立法會通過改建撥款申請,納入當年施政報告KPI,歷時14個月「不超支、零意外、超高速」竣工,今年8月1日即交付國際調解院籌備辦使用,彰顯了「香港效率」與「香港速度」。昔日的灣仔警署「舊貌換新顏」,獨具歷史特色的建築風格與適配國際調解院的新功能交相輝映,有望再次成為香港新地標。
香港寸土寸金,為鞏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地位,特區政府在「築巢引鳳」方面同樣做足功夫。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在國際調解院總部旁興建香港國際法律事務大樓,匯聚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總部和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機構、國際法律會議設施、國際法律事務研究和仲裁、調解設施等。這一「雙子星」設計,不僅有助於產生「集聚效應」,還可為「香港無處不旅遊」增添新名片。可以想見,國際調解院總部大樓若能與終審法院大樓、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法律樞紐的一部分)以及前北九龍裁判法院「連星成鏈」,在舉辦更多法律盛事、吸引更多法律人才的同時,無疑也是一條看點十足的citywalk路線。
助力法律人才集聚
開業當日,國際調解院理事會任命前任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資深大律師為國際調解院首任秘書長,開創了港人擔任政府間國際法律組織負責人的歷史。鄭若驊資深大律師是蜚聲國際的法律及爭議解決專家,曾任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席、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副主席、國際商會國際仲裁院副主席、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仲裁員等,由她出任首任秘書長可謂實至名歸,是國際社會對香港普通法制度、法治優勢及法律人才投下的信任一票。
香港正在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國際調解院開業後必將提供新助力。一方面,本地法律人才「近水樓台先得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通過積極舉辦國際會議、專業培訓、實習計劃等,爭取香港青年和法律人才參與和服務國際調解院的工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也表示,會爭取將香港調解員納入國際調解院的調解員名冊。另一方面,國際法律人才也會紛至沓來,不論是跟着案源而來,還是參加交流研討,國際調解院都會「笑迎八方客」。
踐行全球治理倡議
國際調解院奉行和解合作和諧、堅持公平公正公道、乘持共商共建共享、倡導以人為本、注重務實導向,在理念上與習近平主席今年9月首次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高度契合。
目前國際調解院只公布了秘書長、副秘書長人選,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下一步將公布的調解規則和機制。我們相信,國際調解院將如外交部長王毅在公約簽署儀式上所言,「盡快建立一套自主靈活、務實高效、國際領先的調解規則和機制」,並通過處理一個個真實案件,促進國際爭議的友好解決,切實填補國際調解領域機制的空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法治正能量。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國際調解院的開業順應時代潮流、承載各方期盼,根植和合共生的文明智慧,落戶「一國兩制」下獨特土壤,一定能與「東方之珠」共同成長、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