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地區建議/組合法團矛盾重重 倡降修改公契門檻

  圖:同一樓層住戶要在牆壁上寫上街號來區分單位號數。

油尖旺區舊樓林立,隨街都能找到樓齡逾50年的老樓,然而舊樓常因街號多、被視為建築群等原因,需成立多個法團才能解決樓宇維修問題,但組織多個業主開會、成立超過兩個法團的現實可行性低。有區議員表示,過往雖成功為不少多街號大廈籌建法團,但往往遇到問題時,兩個法團依然常會產生矛盾。認為降低修改公契門檻,能夠有助解決問題。

油尖旺區議員李思敏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油尖旺區存在大量「一梯兩伙」的唐樓,這些樓一般高6至8層,全幢只得12至16個單位,卻因涉及兩個街號而被要求成立兩個獨立法團,導致管理工作複雜,且業主多屬外行人,難以承擔管理職責,導致不少大廈陷入「擺爛」局面。

李思敏建議,根據樓宇結構合併或分拆相同公契的大廈及法團,讓樓宇管理更便捷。若涉及兩個街號「一梯兩伙」的大廈,將兩個法團合拼,減少管理重複工作。各式樓宇命令應該統一格式及系統,讓業主更易理解及執行。

另外,現行大廈公契要修改,需要100%業主同意。李思敏說,過往在大南街,有發展商收購私人樓時,即便涉及自身利益,業主在參與講座等活動的出席率亦僅得七至八成,她認為這個數據顯示,假如政府把改公契的門檻降低至七至八成業主同意,允許通過業主大會補充公契中未涉及、但業主有需求的內容,這樣的做法能夠更有效解決現時多街號舊樓的困境。\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