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住於鑽石山鳳德邨的婆婆感染基孔肯雅熱,由於她自八月後未曾外遊,被確認為首宗本地感染個案。事件為本港敲響警鐘,滅蚊很重要,清除蚊蟲孳生的環境更加重要。
基孔肯雅熱主要由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目前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呈報了逾44萬宗感染個案及155宗相關死亡個案。在本港,至今錄得40多宗感染個案,之前的都是外地輸入。但由於本港也是白紋伊蚊的活躍地點之一,出現本地感染個案並不令人意外。
衞生部門察看了感染者的生活環境,發現其居所清潔,但其經常活動的公園有積水和垃圾存在。鑒於患者200米活動空間內有20棟大廈,居民超過1萬,還有多所學校,不排除日內會出現新的本地感染個案。
衞生部門多管齊下,一方面呼籲懷疑感染的居民盡快聯絡當局,大廈管理處亦會逐戶發出問卷,希望兩星期內確保不再有其他隱形個案存在;另一方面,衞生防護中心昨日起在鳳德商場二樓設醫護站,為出現相關症狀的居民作評估,亦會設立查詢熱線。
本港一直有恆常的滅蚊機制。通過在全港38處設立誘蚊產卵器以監察白紋伊蚊的孳生情況,若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超過20%,就會加強滅蚊。通常而言,指數隨着季節更替而波動,夏天與落雨天氣有利蚊蟲孳生。進入秋天,天氣轉涼,蚊蟲威脅降低。今年5月份,本港蚊蟲指數超過10%,但9月份指數已下降至2.5%,較8月份的5.3%明顯回落。相信10月份的指數會進一步降低,但饒是如此,仍然出現了本地感染個案,足見即使在秋冬之際,仍不可掉以輕心。
白紋伊蚊是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的傳播媒介,香港不僅滅蚊需要持之以恆,更要鏟除蚊蟲孳生的環境。一般市民須注意家居清潔衞生,食環署、漁護署等部門更要加強對公共場所的監察,堅決打擊垃圾蟲,堅決清除衞生黑點。適當增加誘蚊產卵器,有助提升指數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