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柳絮紛飛/算法、數據、算力與AI\小冰

算法、數據、算力是什麼?意義有多深遠?該怎樣評估?提升算能,積累數據,科技界圍繞這些話題上下求索,與時間賽跑,與同行賽跑。「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十月二十六日舉辦的「人工智能的現在與未來主題講座暨晚餐會」,活動別開生面,會眾十分投入。

香港賽馬會首席AI數據科學家林靜,她講機器智能與人類的未來。借助拉普拉斯妖理論,即如果能知道宇宙中每一個原子的確切位置和動量,並對其進行分析,把它們的運動都包含在一個簡單公式中,就能推演宇宙的過去和未來,達成對宇宙的全知和預測。

林靜說,大腦能量的百分之五十,耗在處理來自視覺的信息,另百分之五十處理來自聽覺、嗅覺、觸覺的綜合。她曾根據不同馬匹的過往表現、場地使用、動作習慣,提供改善馬匹的福利和培訓計劃。此舉我想,一定有助馬迷在買彩票時根據數據有信心地作出判斷。她還以上海和香港為例,分析兩地作為華東和華南的貿易金融中心,當一個城市的金融業發展向好時,另一個城市亦隨之繁榮。這反映什麼?反應健康的市場生態系統,需要多方共同發展。

數據代表信息,林靜舉例,「一個小男孩開心的跑向……」、「星期一早上,一個小男孩開心的跑向……」、「為了給最喜歡的王老師買咖啡,星期一早上,一個小男孩跑向……」,例子淺出,意義深入,我們都聽明白了。從信鴿到烽火台,到郵差,到電子郵件,再到微信、WhatsApp、messenger等,算法、數據、算力,技術進步增強了人類儲存,傳遞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另一講者,人工智能公司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教授柳崎峰說,麻省理工學院統計,人工智能百分之九十五是失敗的,僅百分之五用於製造業。即使不準確,哪怕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五,也說明開發空間還很大。

機器就是機器,人類就是人類,機器與人類是協作關係,AI與機器要更好地服務人類。兩位講者一致認為,發展至今,用「機器智能」之說替代「人工智能」應該更合適。這一點,不少人贊成。

晚餐會上名人雲集。創會會長施仲謀,回憶「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在教育部扶持下三十年來的歷程;現任會長李劍諸,介紹研究生會的學術凝聚力和各種活動,他希望大家來研究生會擴大視野,發展人脈,找到商機。

餐間,與鳳凰衛視名嘴、媒體資深人李煒同桌吃飯。他說現代人不在乎吃一頓飯,吃得好不好都不重要,要藉着吃飯獲取新知識,否則就白吃了。這麼說來,今晚這頓飯,我沒有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