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本周正式對外發布,其中客觀分析了中國未來五年的風險挑戰,並在主要目標中突出經濟總量、結構優化與安全底線。
外部經濟形勢研判方面,《建議》刪除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的表述,更突出「大國博弈更加複雜激烈」,同時指出中國仍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
相較於五年前,本次《建議》將「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調整為「世界變亂交織、動盪加劇,地緣衝突易發多發」,進一步凸顯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但《建議》同時指出,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態勢,中國具備主動應對的能力。
內部經濟形勢研判方面,《建議》在客觀分析當前有效需求、國內大循環、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問題的同時,也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與制度優勢。與2020年相比,本次《建議》所關注的重點,從改革與創新進一步轉向需求不足、結構轉型等現實挑戰,如「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壓力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項等。」
針對上述變化,《建議》在主要目標中進一步突出經濟總量、結構優化與安全底線。與2020年相比,本次《建議》在總量目標上明確提出「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在結構方面,需求側強調「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並將民生相關目標置於更突出位置,供給側則要求「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此外《建議》還新增了安全維度目標,提出「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部分,《建議》將「優化提升傳統產業」置於首位。相較於2020年,文件更強調通過提質升級來鞏固礦業、冶金、化工等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此外,《建議》還規劃了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與六大未來產業(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
在擴大內需方面,《建議》分別從消費與投資兩端提出具體舉措,以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消費領域,強調通過「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落實帶薪錯峰休假」等方式,從民生保障與供給創新兩方面激發消費潛力。
《建議》將科技現代化定義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未來五年,《建議》認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並強調「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重點提及「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同時,《建議》進一步強調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提出「搶佔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推進財稅金融改革
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仍是後續改革重點。《建議》提出從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規範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三方面建設統一大市場;明確強調從完善行政執法、質量監管、市場秩序等方面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提出完善有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統計、財稅、考核制度。財稅金融改革被視為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的關鍵舉措。
《建議》首先強調政策協同,提出「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揮好產業、價格、就業、消費、投資、貿易、區域、環保、監管等政策作用」;財稅改革聚焦可持續與效率,提出「完善地方稅、直接稅體系……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重。增加地方自主財力」等。「金融強國」目標再度提及,延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強調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
民生方面,《建議》聚焦就業、收入、房地產、人口等領域高質量發展。就業方面,《建議》提出「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且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重視度明顯提升,強調「積極培育新職業新崗位」、「提高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參保率」等。房地產方面,《建議》延續過往地產發展新模式政策部署,提出「完善商品房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制度。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等。
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在「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目標下,《建議》明確「推動煤炭和石油消費達峰……穩步實施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等。
(作者為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