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財經萬象/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付一夫

  圖:從「投資於人」的角度看,公平的教育投資和培訓投資能夠縮小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教育是提高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保障。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特別提到了「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而在當前中國人口結構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下,深入推動「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的緊密結合,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正因如此,我們有必要從經濟學視角深入剖析「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的內在邏輯與科學內涵,並明確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價值。

在經濟學語境當中,「投資於物」一般是指將資金資源投入實物資本形成的過程,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公路、機場等公共設施)和生產性固定資產購置(如廠房、機器設備、技術裝備等)。其本質是通過物質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改善生產條件,屬於「快變量」投資,具有回報直接、可量化、短期可見的特徵。

「投資於人」則是對應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指通過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等投入,提升人的知識水平、技能素質、健康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將人力資源轉化為可持續增值的人力資本。作為「慢變量」投資,「投資於人」的回報具有間接性、長期性和非線性特徵,比如員工技能培訓可能需要數年才能轉化為企業利潤,但從長期來看卻具有顯著的累積效應和外溢效應,並通過技術擴散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並非對立替代關係,而是經濟系統中相互依存的兩大核心要素。

從要素循環視角看,二者形成雙向賦能的閉環:「投資於物」為「投資於人」提供了物質基礎,比如完善的基礎設施降低教育醫療服務成本,先進設備為技能培訓提供實踐載體;而「投資於人」則為「投資於物」賦予效率與活力,高素質勞動者能更快掌握先進技術,從而提升物質資本使用效率,甚至推動物質資本的迭代升級。這種互補性在數字經濟時代尤為突出,數字基礎設施(物的投資)與數字素養培育(人的投資)的同步推進,才能更好地推動數字生產力的穩步發展。

基於上述分析,將「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緊密結合,無疑是一種要素投入結構的系統性優化,有助於發揮「硬設施」與「軟實力」的協同發展效應,二者的短期回報與長期回報還能形成有效的互補,如此便可兼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基礎設施投資可快速拉動當期需求並推動經濟增長,而人力資本投資則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來支撐長期經濟增長,避免短期刺激後的增長斷層。

不僅如此,二者的結合還有助於推動「物質發展」與「人的發展」兼顧,最終實現「惠民中發展、發展中惠民」的價值目標。

「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緊密結合」對於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除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以外,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包括技術進步、管理水平、制度創新等。「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投資於物」能夠為技術創新和應用提供物質基礎。先進的機器設備、實驗設備、科研設施等物質資本,是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必要條件。企業和科研機構對這些物質資本的投資,能夠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研發環境和工具,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的產生。

「投資於人」能夠為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人才支撐。通過教育投資和職業培訓,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能夠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管理運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同時,人力資本的積累還能夠提高勞動者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勞動者能夠更快地掌握新技術、新方法,適應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變化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即從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結構,向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結構轉變。「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能夠提供有力支撐。

「投資於物」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通過對傳統產業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物質資本投資,能夠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

「投資於人」能夠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加大對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資,培養新興產業所需的創新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能夠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促進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釋放需求潛能,助力內需擴大

近年來,有效需求不足已成為掣肘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隨着海外各方面形勢不確定性的增加,客觀上需要中國在提振內需方面進一步發力。而「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同樣可以促進國內需求潛能的釋放。

「投資於物」可以通過優化供給來支撐消費升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在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消費升級。這要求供給側必須提供更優質、更多元、更綠色的產品和服務。

「投資於人」則是可以直接創造有效需求。投資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雖然看似是「消費性」支出,但實質上是着眼於形成人力資本和提升社會福祉的「發展性」投資。

四、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

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追求經濟增長的效率,還注重社會公平,致力於實現共同富裕。「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能夠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公平,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從「投資於物」的角度看,對基礎設施的均衡投資能夠縮小區域間、城鄉間的發展差距。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加大對這些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如修建道路、橋樑、電力設施、通信網絡等,能夠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資和產業轉移,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差距。

從「投資於人」的角度來看,公平的教育投資和培訓投資能夠縮小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以教育為例,教育是提高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保障。通過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對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保障每個公民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對於一些弱勢群體,如貧困家庭子女、農村地區學生等,給予更多的教育扶持和幫助,能讓他們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提高自身能力和收入水平,縮小與其他群體的收入差距。

五、應對風險挑戰,提升國家競爭力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層出不窮的黑天鵝事件,一個經濟體的韌性至關重要。這種韌性既來自於強大的物質基礎,也來自於團結一心、富有創造力的人民群眾。

「投資於物」有助於構建硬實力。例如通過在關鍵產業鏈環節加大投資力度,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能更好地應對外部衝擊。而對於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國防安全等領域的戰略性投資,更是堪稱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所在。

「投資於人」能凝聚軟實力。一個國民素質高、社會凝聚力強、文化自信的國家,在面臨危機時更能共克時艱。投資於國民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法治觀念和家國情懷,所形成的社會資本和組織效能是物質財富無法替代的寶貴資源。國民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樣是國家在變局中開新局的最強底氣。

綜上所述,「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並非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基於要素互補性形成的系統性發展模式,其核心在於通過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協同升級,破解傳統增長瓶頸,構建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機制,增強綜合競爭力。這一模式既遵循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邏輯,又契合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對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福祉提升具有全局性意義。

(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