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列為經濟社會發展十大任務之首。這一定位並非偶然,而是對當下國際環境變化的主動回應,亦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部署。可以預見,未來產業鏈安全的重要性將更加突出。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自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後,多年來在各級政府文件中被反覆強調與深化,成為指導經濟工作的核心原則。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而產業安全則是國家安全的支撐性力量,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民粹經濟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需要統籌好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把產業體系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產業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十五五」建議稿延續了「十四五」中「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表述,指出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中國仍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其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作用不斷凸顯,成為反擊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定海神針。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0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25%;在全球製造業中,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比約為27.7%,超過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製造國之和,連續15年位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居於全球前列,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另據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製造業研發支出佔全國總研發投入約60%,比例顯著高於美國(46.4%),子行業分布更為多樣化,這同樣得益於產業鏈的全面性(見配圖)。
現代化產業體系帶來的規模效應,極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稀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筆者18日撰文《美國的「稀土霸權」是如何丟失?》(刊於當日B3版)指出,稀土的稀缺性源於自身的伴生礦屬性,在分離加工的同時還要「消化」龐大的附屬礦產,這就要求生產國必須擁有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以及與之匹配的市場胃納空間,而顯然美國目前並不具備條件。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建議稿還強調「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也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這實際上是反駁了現時盛行的「喜新厭舊」思維,認為政策扶持應該完全倒向「新興產業」一邊。
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建立了一套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效率高的產業為「進步部門」,效率低的產業為「停滯部門」。鮑莫爾認為,停滯部門由於工資不斷上升、缺乏效率,要麼最後消失,要麼不斷拖累整個國民經濟。其後,業界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鮑莫爾病」。
然而,「鮑莫爾病」的分析框架並不嚴謹。這是因為經濟是一個整體,進步部門與停滯部門往往都是相互協作、高度融合的。傳統產業可以為新興產業提供中間品,新興產業也可以為傳統產業提升效率,雙方在合作中共同促進了技術進步與成本優化。
也因此,「十五五」時期的經濟規劃應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保持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多樣性和體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