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之綠色金融平行論壇昨日在北京舉行。中外嘉賓圍繞綠色金融支持全球低碳轉型的創新路徑,以及國際綠色領域合作的機遇挑戰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香港金融發展局副主席馮華健表示,加強香港與內地碳市場的互聯互通,不僅助推內地碳市場蓬勃發展,也為香港帶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更助力香港從傳統的「超級聯繫人」發展為全方位的「超級增值人」。\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北京報道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數據,要實現1.5度的氣候目標,全球總投資需求高達150萬億美元。馮華健認為,香港憑藉其市場深度、專業能力和有效的監管框架,協助連通全球資金。當前全球可持續金融格局分散,各地區分類標準不一、對「綠色」活動的定義存在差異,缺乏統一的驗證方法。香港可與內地合作建立可持續金融標準,這一標準可以建立在現有框架基礎上。統一的標準有助於建立更清晰的市場規則、評估方法,從而減少不確定性,讓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更容易投資可持續項目。
債券通宜設綠色通道
「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馮華健指出,2024年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債券發行量超過430億美元,約佔亞洲總量的45%。為進一步擴大跨境綠色投資流動,可以通過在現有的「債券通」機制下設立專門的「綠色通道」,對接符合共同分類標準的綠色債券,從而更有效地將全球資本與內地項目對接。
香港一直是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的橋樑。馮華健認為,香港可以在兩方面幫助內地相關事業走出去。「首先在融資方面,可以利用香港成熟和國際化的資本市場,為內地在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已建立全球優勢的產業,提供項目上市、融資等金融服務。我們鼓勵內地企業到香港發行可持續債券。同時支持優秀的內地綠色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利用香港吸引國際資本 。」
助內企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
馮華健續稱,另一方面,香港可以幫助內地企業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隨着內地企業特別是新能源與低碳轉型領域企業加速國際化進程,符合國際主流ESG標準與氣候信息披露要求已成為『走出去』的必備能力。香港在此領域可提供關鍵性的增值服務。」
他表示,通過香港質量保證局等專業機構,香港能夠為內地企業提供涵蓋國際標準認證、ESG報告編製、碳足跡核算等全鏈條服務。
另外,在全球企業積極應對氣候風險的背景下,碳市場已成為一大關鍵戰略工具。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球自願碳市場規模(不包括內地)預計將達100億至400億美元。同期內地市場規模預計將達103億美元,凸顯了中國在全球碳市場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高效的碳市場,關鍵在於提升碳信用的互聯互通。香港在這方面大有可為。」馮華健表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可以成為連接全球市場的重要通道,通過與內地建立一個「碳市通」機制,促進內地與香港交易的國際自願碳信用的互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