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品味生活/藝遊港島南 體驗漁港記憶童年遊戲

  左圖:《漁嘗夢遊》設有海味拓印工作坊。右圖:《漁嘗夢遊》重現香港仔水上人日常。

黃竹坑、香港仔、鴨脷洲與赤柱——香港島南區的日常生活,正被藝術重新書寫。市民與遊客可親身走入南區街頭巷尾,體驗漁港記憶、童年遊戲以及社區故事。從沉浸式食藝表演到街角裝置藝術,活動將日常生活與藝術體驗相結合,呈現這片多元社區的文化與生活面貌。/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南區曾是漁船與造船興盛的地方。隨着工業化,水上人陸續上岸,但舊日生活的痕跡仍深藏在社區與海港中。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城中藝遊」全新路線「南本日常」自即日起至11月5日展開,由「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劃,聯同在南區成長、生活和工作的創意團隊「深食」、藝術家梅詩華與 LeonLollipop,以「漁」「愉」「隅」三大主題,帶領人們重新認識南區。

沉浸式感受水上人生活

在這裏,「漁」展現的是水上人生活與漁港文化。《漁嘗夢遊》將南區漁民文化轉化為沉浸式食藝表演,觀眾可透過品嘗食材、參與互動,感受水上人的生活點滴。流動裝置《七彩漁樂無窮》結合經典電視節目「魚樂無窮」的趣味視覺意象,把漁舟夢境帶到街道。「深食」成員陳可兒(Cindy)與伍澤均(Henrick)的祖輩曾是水上人,但關於往日的生活記憶,更多隱藏在餐桌上一道道蝦蟹魚裏:「我記得晚餐時,我們桌上經常會隨機『加餸』,爺爺會特意買回蝦、蟹或魚,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次創作既是一次回望,也是一種新的嘗試——他們首次把舞蹈、打擊樂與飲食串連起來,讓食物與漁業成為故事的核心。作品分為三個場景呈現:第一幕是幾乎在香港消失的海產「呔蛇」,第二幕以「泥斑」引出傳統飲食與偏方,第三幕則與祖輩的「下漁船」記憶相關。「這些環節不只是展示,而是希望大家在參與中看到水上人的智慧與韌性。」Cindy與Henrick補充說。

棋盤玩具裝置重溫童年

在「愉」的部分,梅詩華透過與家人及南區街坊的訪談,收集了1960至1970年代南區小朋友的遊戲記憶,並將這些故事轉化為藝術裝置《我們的愉快玩具「南」》。「從小就聽到家人說,南區是一個很快樂的地方。他們記憶中的南區,不用上學、不用考試,就是很自由的地方。」這些生活語境成為她創作的靈感來源。

梅詩華與在鴨脷洲和華富邨生活多年的街坊交流,了解他們對南區的生活記憶。鴨脷洲靠海,華富邨位於山中間,因此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遊戲方式有所不同。這些訪談收集到的故事被製作成「公仔紙」,每張紙代表一個遊戲,遊玩者可以互相傳遞。有的孩子會跳上兩艘船掙零用錢,有的日常去游水,這些生活片段都融入了公仔紙之中。

此外,梅詩華亦創作了以華富邨為主題的棋盤遊戲裝置「華富翁」。她表示,「這架玩具車主要呈現華富邨的生活,而『華富翁』棋盤則透過每個格子帶領玩家了解華富邨的地理、建築和童年遊戲。像是瀑布灣的水深、孩子們捉伊恩(捉迷藏)的經歷,都被融入棋盤遊戲中。」透過棋盤,玩家不僅可以感受社區日常,也能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華富邨的特色。活動中,梅詩華還準備了明信片,參與者可以抽取,體驗遊戲與故事的情境。

至於「隅」,呈現的是社區的角落與成長印記。《Gloomie托腮貓的南區之旅》以南區真實景點為舞台,結合藝術家Leon的寵物繪畫作品與想像力,創作出一隻Gloomie貓尋找失落貓咪的冒險故事。沿途包括香港仔、鴨脷洲、淺水灣以及赤柱等地,每個場景都承載着南區的地區文化和藝術家的個人記憶。

Leon在南區長大,小時候住在海怡。他回憶說:「返學時經常穿梭於南區和中西區,每天搭巴士的經歷,讓我想到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把這條路線串聯起來。」故事的主角Gloomie貓靈感部分源自Leon過往的貓壁畫和繪畫創作,也帶有他的成長印記。童話故事設定不僅是關於貓的冒險,也是他對南區日常生活的觀察與回憶。

沿途的景點亦有設計小任務和互動,遊客可依照地圖上的貼紙系統完成任務,彷彿將散落的故事片段重新拼回整張地圖。活動期間,一隻巨型毛絨Gloomie貓裝置亦會隨活動期在不同地點現身,讓觀眾在街角或海濱「遇見」牠。Leon說,柔軟的質感與可擁抱的造型不只是遊戲體驗,更像是一種陪伴,讓人聯想到他童年在巴士站等車時的片刻專注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