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的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始於2024年8月。2025年1月,由於市場供求不平衡、利率單邊下行預期較為集中等原因,人行暫停國債買賣。到了本周一(10月27日),人行行長潘功勝在金融街論壇指出,目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人行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人行選擇在此時恢復國債買賣操作,我們理解主要有三點考量:
一是補充銀行體系流動性,協同財政發力。11至12月MLF(中期借貸便利)與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合計3.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政府債融資按兩會既定目標5000億元結存限額推算還有2.4萬億元,重啟國債購買可以提供穩定的流動性支持,並降低政府融資成本。
二是落實全會「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精神,強化逆周期調節。國債購買具有和降準類似的逆周期調節屬性,比較適宜在穩增長階段使用。與其他流動性工具相比,國債買賣操作具有低成本、提振預期、壓低利率曲線等多項優勢。
三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從1月均值的1.64%,逐步上行至10月均值的1.84%,利率單邊下行預期得到修正,利率中樞應已達到現階段的人行合意水平。潘功勝的表述為,「債市整體運行良好,我們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我們此前曾預測,人行重啟國債買賣至少需要兩個觸發條件:一是宏觀環境與金融市場波動,人行逆周期調節訴求再度強化。從邏輯上講,國債買賣投放的流動性期限長、便宜、信號意義強,能同時緩解銀行擴表的流動性與需求約束,比較適宜在穩增長階段使用。
今年5月人行發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人行流動性工具箱儲備充足,期限分布更趨合理,長期有降準、國債買賣。從中可以看出,在人行的政策工具箱中,國債買賣和降準對標並列,國債買賣所需的宏觀環境和降準可能是類似的。
二是債市供求關係平衡,利率風險減弱。今年年初人行暫停國債買入操作,人行副行長鄒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是為了「避免影響投資者的配置需要,加劇供需矛盾和市場波動,目的是希望市場能夠行穩致遠。」
2024年下半年人行國債買賣操作主要是買入短債,本輪存在兩種可能:1)與前期操作類似,主要買入短債,同時為避免市場在短端國債利率上形成單邊預期,人行可能會注意節奏與方式;2)擴散至其他期限比如5年期,避免過於集中,但隨着久期拉長,買賣國債產生的浮盈或浮虧的風險也會有所加大。
恢復國債買賣向外傳遞了更加重視穩增長的信號。今年第三季度經濟較上半年明顯放緩,儘管9至10月邊際上較7至8月好轉,但第四季度增長基數較高,外部經貿環境不確定性亦未完全排除。廣義財政激發需求+適度寬貨幣協同在邏輯上是合理的。而一輪穩增長政策通常具有連續性、組合式的特徵,後續政策端仍存在其他空間,理論上包括:1)降準或減息,以更便宜的流動性來置換MLF或買斷式逆回購,降低銀行負債與實體融資成本;2)補充政策行負債、增加信貸額度,配合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穩定廣義流動性。
幣策寬鬆預期升溫
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繼續精準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落實好企業幫扶政策,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潛力,加強穩崗促就業工作,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加大欠薪整治力度,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抓好災後恢復重建、受災群眾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對債券資產而言,恢復國債買賣操作是一個積極信號,一則對應着國債需求的擴張,二則傳遞貨幣政策信號發生邊際變化,新一輪寬貨幣概率升高,而這一點從利率互換定價來看尚不充分。短期來看,利率曲線大概率會有所下行。展望明年,更關鍵的判別線索還在於廣義財政能否重新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能否帶動通脹中樞,明年開年是一個觀測窗口。
對權益資產而言,恢復國債買賣操作的影響有限;市場定價的短期關鍵在於風險偏好,因此更關注貿易談判、產業政策紅利等;往明年看則和債券相似,廣義財政能否帶動名義增長,將是以盈利驅動為特徵的牛市「第二階段」能否成立的關鍵。
(作者為廣發証券資深宏觀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