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變冷,有冬眠習慣的小動物準備尋找樹洞過冬了。人類沒有冬眠的需求,卻需要「樹洞」。我說的「樹洞」是網絡意義上的,這個說法來自《皇帝長了驢耳朵》,這篇童話裏的理髮師通過樹洞宣洩自己的秘密,後來,凡是可以匿名傾訴的載體都被稱為「樹洞」。
秘密這個東西很奇怪,不敢讓人知道又希望別人知道。把它寫在信紙上,裝進玻璃瓶,扔到河海湖泊,任其漂流到有緣人身邊,便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樹洞」。有不少社交軟件以此創造出網絡漂流瓶,任由秘密在網絡汪洋中飄盪,直至被人捕捉。有一陣子,我也曾熱衷於打撈「漂流瓶」,在那些或長或短的文字或語音中,感受「樹洞」回聲。
某晚閒坐家中刷手機,刷到一篇網文,提出wifi熱點名同樣是「樹洞」,舉例是在大學自習室裏,有的熱點名為「請務必休息一天」,有的則是「決戰學術之巔」,前者張弛有度,後者意氣風發,有的抱怨附近同學手機聲音太大或竊竊私語擾人學習,還有幾個熱點名竟構成一組有問有答的對話:「學不進去咋辦」,「學不進去睡會兒唄」,「要不咱們都別考了」,畫面感極強。受此啟發,我也打開手機,搜索wifi,跳出來的都是一串串無意義的數字和密碼;我還不死心,以舉一反三的精神試了試藍牙,也沒發現什麼有趣的內容。這多少令人失望,而更令人興奮的是發現了一種新的「樹洞」。
其實,作為人類文明史上限制最小的表達空間,網絡世界本身就是個超大「樹洞」,同時,它又給每個上網者提供了無數個性化的小「樹洞」。發一條朋友圈、動態、帖子,換一個網名、昵稱、頭像、簽名,都是情緒的表達、心態的映射,發揮着樹洞的作用。我們作為活在高密度信息環境裏的網絡生物,找到適合自己的「樹洞」,實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