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貴州仁懷故事多\葉 梅

  圖: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一景。\中新社

來到貴州仁懷,恰逢登高望遠的重陽節,大婁山脈綿延起伏的群峰被白如輕紗的雲霧繚繞,山腳下的赤水河清波蕩漾,順着地勢而建的小鎮和鄉村,高低不一的樓群和矮房,潔淨的白牆黛瓦,閃現於赭紅色的山崖與蒼翠的林海之間,放眼處皆是深厚而又朦朧的詩意。

仁懷故事多。

赤水河邊自商周以來便因鹽運而生酒釀,據《史記》記載,公元前一三五年,漢武帝劉徹令一得力官吏唐蒙出使南越,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嘗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枸醬酒。唐蒙覺得甘美異常,歸至長安後,他將這枸醬酒獻給了漢武帝,並上書建議通夜郎道,置官吏。武帝飲此酒後也不由讚其「甘美之」,並准唐蒙為郎中將,帶領一千士兵和負糧的一萬餘人,從巴郡入南夷。唐蒙以恩威並用的方式招撫夜郎侯,又對秦代已有的五尺道進行了重新修繕開通,連接起中原與大西南。

唐蒙被後人稱作「西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清代詩人陳熙晉曾寫道「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即說到自漢代時由枸醬而引發的融通,歷經歲月變遷,如今仁懷已成為聞名遐邇的釀酒勝地,其產出的茅台酒更是享譽世界,古來的故事也隨之流傳至今。

令仁懷人驕傲的是,他們從小就是聽着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長大的,老一輩講起紅軍當年經過仁懷,會回憶起許多生動的情節。一九三五年三月的茅台鎮,已有數十家酒坊,即便戰事逼近,酒坊的蒸酒灶仍未完全熄滅,蒸汽混着硝煙,成了茅台渡獨有的氣息。紅軍選定的渡口,岸邊堆滿酒坊晾曬的酒糟,得知紅軍要渡河,鎮上未撤離的百姓悄悄打開家門, 熟悉水性的鄉親扛着船槳、繩索直奔渡口,幫着紅軍戰士搭建浮橋,修補漏水的木船。在茅台鎮的酒坊裏,紅軍衞生員取了一些白酒,用來為受傷戰士消毒傷口。臨走前,留下一張借條,還蓋上了紅軍部隊的印章。

在仁懷長崗鎮紅軍醫院遺址裏,我們看到了經過修復還原的當時的場景,那些極為簡陋的稻草地鋪,門板搭成的醫療手術床,曾救治了無數紅軍傷病員。紅軍當時醫療物資極度匱乏,酒精等基本救護用品短缺,而茅台酒酒精含量約百分之五十三,具有殺菌作用,軍醫們便用茅台酒為傷員清洗傷口、消毒器械,降低了感染風險,成了紅軍救急的珍貴「藥品」。

重陽節那天,茅台鎮照例舉行了盛大的「祭水」儀式,這是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端午製麯、重陽下沙」的傳統凝聚着人們順應自然的古老智慧。我問什麼叫「下沙」?一位美麗的仁懷女子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自重陽到端午的初冬到春天,赤水河裏的水是清澈的,而釀造美酒必須取清澈之水,到了重陽「祭水」之後,便可取水煮沸,澆至堆積的紅纓子高粱上,進行翻攪,這一番程序便叫「下沙」。

還因為那一顆顆紅高粱小而堅硬,如赤水河底的精沙,經得起九次蒸煮而不溶散,只是將內心的精華全付於水的融合升騰,在一次次熬煉中,以神奇之力將水化作了酒。

仁懷人因水和高粱而釀造出了美酒,又因這美酒越發愛這水和山間的植物。人們常說「好水才能釀出好酒」,對河流的敬畏,早就已經融入了仁懷人的基因裏。在赤水河的支流五馬河邊,人們還會講起那塊三洞橋頭的古碑,那是光緒二十三年刻下的「禁捕魚碑」,當地鄉賢以刻石告誡鄉鄰護河惜水。

而今來到五馬河岸邊,只見礁石樹叢中,間隔不遠便有「愛水護水」的木牌提示,當地村民自發成立的「生態環境保護協會」,長年義務「巡河護河」,成為傳至全國的佳話。

從幾位發起人的親口講述裏,我們知道了他們的初心。他們說起兒時的記憶,五馬河曾是一條綠樹依偎,清水長流的河,然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着十一家煤廠和二百七十八家造紙作坊的興起,工業廢水與廢料肆無忌憚地排入河中,這條秀麗的河竟然變成了臭不可聞的「黑水河」「螞蟥河」。

二○一七年春節,村民羅國紅與郭小勇等人興致勃勃地商議,想在五馬河舉辦一場熱鬧的賽龍舟,可受邀的村民們卻說,河水都臭得不敢靠近了,水面上還漂浮着垃圾,哪有人敢去划龍舟?人們的議論和實際情形讓羅國紅他們痛心不已,漸漸萌生了成立一個公益組織,聯合更多人守護五馬河的念頭。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五馬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很快成立了,首批會員僅有二十一人,多是當地農民、自由職業者,原則是「自願、自律、無私、無償」,業餘時間承擔起義務巡河護河。成立第一年,環保協會就收繳了上千副漁具,非法捕魚和傾倒垃圾的現象大幅減少。

在人們的守護下,河水一年年變清,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部分河段達到Ⅰ類,水生動物種類從二○一九年的十九種增加到二十六種,消失多年的魚兒重新成群游動,甚至有白天鵝、黑天鵝前來棲息覓食。拿石頭砸人的那位村民也主動要求加入了環保協會,以功補過,走在義務巡河的路上。

五馬河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這裏產出的花卉苗木、蔬菜瓜果作為綠色食品遠銷港澳,三十二公里的河段成為熱門景點,每天有七八千遊客前來遊覽,一家家大型農莊應運而生。隨着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環保協會會員從最初的二十一人發展到五百餘人,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加入護河隊伍,從「環保旁觀者」變成了「生態守護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在仁懷處處可見。長崗鎮的藺田村,幾位八○後、九○後的年輕人,從城市返鄉創業,經過幾年時間,將石漠化的老村莊改造成了鮮花盛開的新民居。他們以青春的筆觸,在雅緻的粉牆上,寫出一行行有趣的感言,「生活可以勇敢點,沒關係的。如果有關係,那又有什麼關係」,還有「心若向陽花自開,人若向暖風自來」。

還有一句是:「挖文化」。這令人想到開掘,在貴州仁懷這片山地裏,該有多少故事值得開掘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