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5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為香港帶來喜訊:香港從去年的第七位躍升至全球第四位,連續兩年上升三位。這一成就不僅鞏固了香港作為亞太地區數碼樞紐的地位,更彰顯了特區政府在國家支持下,推動創科發展的堅定決心與顯著成效。在當今數碼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份排名無疑是對香港綜合實力的最佳肯定,也是在向世界彰顯香港的實力、動力與活力。
從排名數據來看,香港的表現堪稱亮眼。在IMD評估的三大核心因素——「知識」、「科技」與「未來準備度」中,香港繼續保持領先優勢。「知識」因素維持全球第五位,「科技」因素穩居第三位,而「未來準備度」則大幅躍升五位至第十位。這反映出香港不僅在基礎科研與技術創新上積累深厚,還在適應未來變革的能力上實現了質的飛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子因素層面:「技術框架」與「適應態度」榮登全球第一,「人才」、「培訓與教育」躋身前五。這意味着香港已構築起一套高效、靈活的數碼生態系統,能夠快速回應全球科技趨勢,並為持續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全方位進步,不是偶然,而是長期戰略布局的結晶。
為什麼香港能有此表現?
首先,香港的獨特優勢,是數碼競爭力持續提升的堅實基礎。作為「一國兩制」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享有國家與國際機遇的雙重疊加:一方面,背靠內地廣闊市場與「雙循環」格局,能融入大灣區乃至全國創新網絡;另一方面,憑藉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簡單低稅制以及完善的法治體系,吸引全球企業、人才與技術匯聚。蓬勃的創業生態系統尤為亮眼——從初創加速器到風險投資基金,香港已形成完整鏈條,支持年輕企業從理念到商業化的全過程。這些要素相互疊加,形成正向循環:人才湧入帶來創新火花,企業落戶推動產業升級,技術匯聚強化全球連結。IMD排名中技術框架與適應態度的首位,正是這一優勢的生動寫照。
其次,政府積極作為,政策措施不斷落地。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過去幾份施政報告中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包括擴大研發資助、優化人才引進計劃,以及加強產學研合作。特別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將於今年內正式營運。這一跨境合作平台,將打通深港兩地資源,聚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預計成為大灣區創科高地。同時,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亦將於年內公布,涵蓋智能製造、綠色科技等板塊,進一步擴大香港的創科版圖。這些舉措不僅回應了IMD排名的「未來準備度」提升需求,更展現了政府的前瞻性與執行力。
展望未來,應繼續促進「政、產、學、研、投」緊密協作,這是鞏固香港全球競爭力的關鍵路徑。政界提供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產界帶來市場應用與商業模式,學界貢獻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研界聚焦技術突破,投界則注入資本活力。各方合力,將形成強大合力,助力香港在人工智能、fintech、生物醫藥等領域領跑全球。同時,培育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核心抓手:通過數碼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發展數據經濟與智能應用,香港不僅能維持第四位的排名,更有潛力向冠軍寶座邁進。
IMD《2025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第四位的佳績,是對特區政府創科策略的充分肯定。它證明了在國家支持與自身優勢雙輪驅動下,香港正從金融中心華麗轉型為國際創科中心。未來,隨着河套合作區與新田科技城的加速推進,香港的數碼競爭力將迎來更大飛躍。我們有理由樂觀相信,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將繼續在全球數碼舞台上閃耀光芒,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