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立法會選舉戰況空前激烈,在地區直選「雙議席單票制」之下,每個選區至少有5至6名參選人角逐,既有各大政黨政團代表,也有不少獨立候選人以及地區人士出戰,有資深議員也有政治新人,有地區工作者也有專業人士,體現出新選舉制度的多元性、開放性和競爭性。參選人要勝選都需要全方位、跨階層的爭取支持,過去所謂「建制派」票源集中在中老年選民,「反對派」則着力爭取青壯年選民的「選舉傳統」,在新選制下已經不適用。參選人要獲勝什麼票源都要爭取,而今屆立選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參選人對於「首投族」的格外重視。
「首投族」是指首次投票的族群,不一定以年齡劃線,年輕的可以是「首投族」,年長的同樣可以是,不過一般而言年輕的「首投族」更多。近年在不同地區的選舉中,參選人都極為重視爭取「首投族」的支持,原因是「首投族」都是剛登記選民的一群,對於政治的偏好以及投票行為仍然處於形塑階段,與已經有投票慣性的選民比較,參選人較容易憑藉政綱、形象、表現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從而開闢新票源,相反已有政治慣性的選民一般較難改變其立場。所以,參選人莫不全力以赴爭取「首投族」的認同,而在今屆競爭激烈的立法會選戰中,「首投族」的投票取向更隨時可以改變大局,主宰參選人的命運。
重視參選人政綱形象定位
香港最新選民登記有4138992人,今年有36591名新登記選民,比2024年多了接近1倍,而在各個組別中,前三位分別是18至20歲組別增加了5720人;41至45歲組別增加了3503人;71歲或以上組別增加3406人,至於其他年齡組別增加1700至3000人不等,都呈現明顯增長。他們都是這次選舉的「首投族」。香港並沒有強制投票制度,這些市民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主動登記成為選民,反映他們對新選制的認同和支持,也普遍關注立法會選舉,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推動他們出來投票。
對於「首投族」的投票傾向,近日不少媒體特意訪問了不少新登記選民,他們的意見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一是大多沒有明顯的政治偏向,反而更重視參選人的政綱、形象和定位,不是傳統的「政黨票」。二是關注實際,特別是自身的發展和切身利益,希望香港有更好的發展,也期望政府的政策能夠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三是對於投票十分慎重,會全面審視參選人後才會作出投票抉擇,是更有自主意識的選民。這其實也是各地「首投族」的普遍特性。參選人要爭取這批「首投族」,不能單靠口號,更要拿出實際的政綱、倡議,真正展示出解決「首投族」困難和訴求的能力。
這說明爭取「首投族」的支持其實更考參選人功夫。這也是倒迫參選人更加重視「首投族」以至不同年齡層、不同階層、不同界別市民的利益,每一張選票都是得來不易,需要參選人以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全力爭取,這不是誇張,而是香港選舉政治的「範式轉移」,也是高質量民主的展現。
過去香港的選舉,參選人同樣重視「首投族」,但很多時候是通過政治操作、政治顏色的區分來吸納這些選票,年輕「首投族」雖然踴躍投票,但卻沒有轉化成對自身權益的維護,「反對派」當選人進入立法會後依然在搞「拉布」、阻撓政府施政的一套,選民的聲音、意願和利益並未能通過選舉得到反映。
將選民聲音訴求帶入立會
在新選舉制度下,過去議會的惡鬥、內耗歪風已不復存在,參選人都是愛國者,政治光譜區分再不管用,沒有了政治化的炒作,參選人為了爭取年輕的「首投族」,反而更加重視青年政綱,很多參選人都將青年政綱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在政綱上為他們排憂解難,另一方面在形象、宣傳上要捉準他們喜好。這些參選人當選之後,亦在會期內成功推動、落實了很多支持青年發展的政策,《青年發展藍圖》的出台就是其中一環。
青年工作之所以受到今屆立法會的重視,既是由於中央的叮嚀,特區政府的落實推動,也在於立法會議員的孜孜以求、竭力爭取,落實參選時的政綱。年輕「首投票」的一票,不但可決定參選人的勝負,更能將自身的聲音訴求帶入議會,推動議員和政府共同解決,這正是新選制展現的優勢,也是高質量民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展現。
在選舉中,理性選擇理論認為選民投票是有成本,必然會考慮投下的一票能否發揮效用,能否找到代表自己聲音和利益的參選人,並且通過手上一票影響公共政策。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正說明選民一票的分量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顯著提高更具有決定性。在競爭激烈的地區直選,選民的一票可扭轉大局,將自己心儀、更能代表自身利益的參選人送入立法會;選民的一票,更可將自身的聲音和訴求帶入立法會。
選票就是政治實力,選民不投票,就等如放棄自身的政治影響力,放棄爭取自身利益和訴求的籌碼。所以,「首投族」的一票不單可影響大局,更可左右政府政策,沒有理由放棄。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