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用選票連接自己與社會」

  圖:張靜茵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張靜茵,18歲已登記為選民,如今即將第四次走進票站。她說,完善選舉制度後,亂象不再,「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競選回歸理性務實。對她而言,投票從來不是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生活選擇,因為立法會的每一項決定,都會折射到教育、就業、住房、文化與青年發展的細枝末節,影響每個人。

作為香港大灣區青年教育協會總幹事,張靜茵對此深有體會。她統籌「一帶一路」公眾展覽與青年文化日,獲立法會推動的青年發展基金支持,「正是這些支持,讓跨地域、跨文化活動得以擴展,幫助香港青年認識國家發展、建立合作網絡。」她參與的「香港國際傳播骨幹培訓班」亦受惠於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配套政策,促成與內地機構的深度合作,提升國際傳播與公共外交能力。政策如何落地、資源如何分配,從立法會到社區,絲絲入扣地改變了她與青年夥伴的成長軌跡。

張靜茵說,12月7日,自己一定會投票,她會聚焦關注青年發展、教育創新、文化傳承與區域合作。她看重候選人的專業背景與社會服務實績,是否理解教育與媒體的社會功能,是否具備跨領域協作與國際視野,能否以數據和成效回應社會關切。她希望看到更具前瞻性的方案:支持青年創業與實習,深化大灣區融合,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讓年輕人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成長。

盼拓展與海內外合作

對新一屆立法會,張靜茵有四點期望:其一,擴大青年參與,設立更多常態化諮詢平台,讓年輕人從「被服務」走向「共治理」;其二,推動教育創新,強化STEAM與人文並重,拓展與內地及海外的合作;其三,加快大灣區措施落地,便利學習、就業與創業流動;其四,優化對非牟利機構的資助流程,鼓勵民間力量投身社會服務。她說,選舉不是一日的熱鬧,而是四年的承諾與每一天的實踐──當每位市民用手中的選票連接自己的需要與社會的方向,公共政策才會真正走進生活,讓城市向前。\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