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名稱陷僵持 台當局在愛沙尼亞「設處」碰壁

【大公報訊】綜合中通社及台媒報道: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2023年宣布同意台灣當局在當地設立「代表處」,但計劃如今陷入僵局,雙方在名稱使用上出現分歧。台當局希望效仿先前在立陶宛的例子,獲准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愛沙尼亞則擔憂引起中國大陸不滿,堅持以「台北」命名。

2021年11月立陶宛批准台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方宣布與立陶宛雙邊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此後,中立兩國之間無高級別官方交往,各領域交流合作不多。一位歐洲外交人士直言,要求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一樣使用相同的名稱是不可能的,如果愛沙尼亞試圖效仿立陶宛,恐難以得到其他歐盟成員國的支持。分析認為,無論台當局使用何種名稱,其開設「代表處」的做法都可能會令中國大陸不滿,而若以「台灣」名義設立,或將引發更強烈的反應。此外,這一事態發展也凸顯出台當局面臨的挑戰。

台當局與加拿大就經貿問題進行數個月談判,但加拿大遲遲未與台當局簽署協議。加上這次愛沙尼亞設立「代表處」的事件,都顯示許多國家看重中國大陸的態度,小心處理對台關係。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表示,先前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一事鬧得很大,但該模式用在其他國家十分困難。民進黨當局不應趁機植入「台獨」,「自嗨沒有意義」。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認為,設立「代表處」固然重要,但若是追求「虛名外交」,甚至間接推動「台獨」概念,就是極其不務實的做法,甚至讓外界產生「為設而設」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