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感受「人氣」與溫度\林鳴謙

隨着11月6日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正式結束,第八屆立法會的參選格局已大致明朗。從這半個月的提名情況來看,確實呈現出一些「亮眼」的新特徵:參選人數創新高、年輕面孔明顯增多、行業背景更加多元、社會參與氣氛熱烈。這些變化讓選舉更接地氣、更具人氣,為「一國兩制」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選舉事務處資料顯示,本屆選舉共收到161份提名表格,是新選制實施以來最多的一次。不論是地區直選還是功能界別、選委會界別,各區各界都有競爭,真正做到了「區區有得選,界界有得比」。這樣的格局,表明選舉不再是遙遠的舞台,而是每個香港市民都能切實感受到的一場同頻共振。

新人湧現,多元融合,選舉參與度上升

相比過去,此次提名期明顯更熱鬧、更正面。政府部門積極推動投票,呼籲公務員帶頭投票,不同的企業、機構為員工提供半天假期,各大商會呼籲企業採取彈性上班及補假安排,便利員工投票,媒體與社區都在談論選情。這種全民參政的熱烈氛圍,讓選舉變得更有溫度,更具親和力。當市民看到熟悉的街坊、教師、專業人士成為候選人,自然會覺得「選舉離自己不遠」,選舉參與不再只是少數人的事,而是一種集體責任與榮譽。

提名期內,「新人多」成了最明顯的特徵之一。超過一半參選者是首次參選。他們當中,有專業界的律師、工程師、醫生,也有地區服務出身的社區幹事、青年創業者,甚至還有運動員與文化界人士。這樣的組合,讓政治議題不再只是宏觀的制度討論,而更多關乎教育、醫療、房屋、創科、體育、文化等對香港更有用、對市民更實際的話題。

這種多元背景的參選人,讓政治討論更有內容,也更貼地。他們不講套話,不喊口號,不玩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憑藉自己的行業經驗和人生閱歷去談政策,讓政治語言變得真實而又人性化。這樣的轉變,正悄然改變着政治的樣貌,也潛移默化地重建了市民對政治的信任。

選舉更加「貼地」,沒人能「躺贏」

近年來,香港社會曾出現過一段政治疏離期,部分市民對政治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排斥。但這次提名期的氛圍顯示,市民重新開始關心誰在參選、政綱說什麼、社會怎麼變好。這說明政治信任正在逐步修復。畢竟,市民手中的選票承載着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公平機會的信賴。當政治回歸民生、回歸常態,市民的政治參與感、歸屬感自然就會回來。

這種信任的回歸,也體現在制度層面。新選制下,立法會結構更加均衡,選舉回歸選賢舉能的本質,任何符合資格的愛國者都有機會參與角逐,無人能「躺贏」,也無人被「祝福」。這樣的制度安排,讓政治競爭回歸理性、公平與能力比拼。市民看到的,是候選人真誠面對選民、比政綱、比服務,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教育。

選舉有溫度,社會才有希望。當選舉成為一場全民的對話、一種力量的凝聚,而不是冷漠或對立的象徵時,香港的選舉文化正在向着健康、務實、有愛的方向發展。

一個健康的政治體系,必須有流動、有競爭、有新血。香港已經進入由治及興的階段,需要的不只是政治穩定,更需要社會創新與公共信任。提名期所展現出的「多元」「年輕」「熱烈」三大特徵,恰恰是政治走向良性循環的開始。新人參政讓議會更具代表性,市民的積極參與進一步夯實民意基礎,這都將促使「一國兩制」在香港走得更穩、更深、更活。

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