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立法會選舉/從多元競爭中選出最高水平的立法會\鄭曼晴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昨日結束,選舉事務處合共接獲161份提名表格,90個議席全數出現競爭,而且部分選區的競爭情況比上屆更為激烈。這是一場各大參選人需要傾盡全力互相比拼的選舉,也是一場需要廣大選民積極投票履行公民責任的選舉,唯有全城投入,優中選優,香港才能迎來史上最高質素的一屆立法會。

展現高質量民主新氣象

從10月24日提名期開始至今,眾多愛國愛港、有才能、有志服務香港的人士積極參選,其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背景,更有不同專業,都讓這場選舉展現出高質量民主的新氣象。

首先,是區區有競爭。在地區直選中,10個選區一共收到了51份提名表格,對比2021年地區直選總共有35份提名表格,兩者相差了整整45%。在雙議席單票制下,即每區都有至少5人競逐兩個議席,其中「九龍中」區選情最為激烈,有6人報名參選,足見今屆選舉的競爭有多麼激烈。

即使放眼到功能界別上,選情也未見誰有十足把握。28個界別中,其中26個有兩人角逐一席;勞工界3個議席,亦有5人競爭;至於競爭最大的則屬社福界,共有3人出戰爭奪一個議席。而選舉委員會40個議席,同樣有50人競逐。

也許很多香港市民都不甚為意,這種「區區有競爭」的情況在香港選舉的歷史中其實並不常見。在特區選制完善之前,某些界別長期都只有一名候選人而獲自動當選。直至4年前新選制開始實施,才出現每個界別多於一名候選人的新常態。當某些人和媒體仍在抹黑新選制是民主退步時,客觀事實已經作出了最有力的反駁。現實就是新選制為香港選舉引入更多良性競爭。這是香港進一步邁向高質量民主的體現,也是立法會選舉以至整個政治環境的新常態。

其次,廣泛代表性。今次選舉除了每個議席都需要競爭外,參選人的多元構成也是一大亮點。在地區直選中,出戰的51人只有不足三成是「熟面孔」,大多數地方選區都有一至兩名現屆議員參選,惟「新界東南」與「新界北」則全數由「新丁」上陣。與此同時,雖然各大政黨都在各區進行部署,但由於雙議席單票制的改變,政黨在各區的參選人數越多已未必能帶來明確優勢。例如有政黨在「新界西南」、「港島東」、「九龍東」三區都派出至少兩人參與,若然政綱相似而未見新意,則極有可能出現「鎅票」的情況。

今屆選舉中,我們可見有社福機構主管、大型企業前高層、運動獎牌得主這些擁有獨特背景的「素人」出戰,如此景象在以前可謂難以想像。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屆參選人的女性比例突破兩成,比上屆的18%更高。從背景、職業、性別、資歷等不同角度看,本屆立法會選舉的多元程度都稱得上是首屈一指。這亦印證了新選制「五光十色」的特點。「愛國者治港」從不等同「一言堂」,相反,當立法會集聚有擔當、有才幹、有抱負、年輕有為的愛國愛港人士,不再浪費時間內耗或進行政治對抗,便會刺激更多新思維與新倡議進入議會,為香港的發展注入嶄新力量。

以手中一票作最好選擇

最後,是個個有得揀。不論選舉競爭情況如何、參選人各有什麼來歷本領,最終決定選舉結果的,還是全港410多萬選民。連日來各區各界別參選人全情投入,透過不同地方的街站親自接觸市民,深入了解居民的訴求和提出各自的見解,竭盡全力比政綱、比能力、比形象,都只為了爭取多一位選民的支持。正如上述,今屆選舉再不取決於政黨策略,也不再有什麼「含淚投票」,只有優中選優,萬裏挑一。每一位選民都可以憑藉自己手上的一票,作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決定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

日前「港澳平」文章就已經強調,在新選舉制度下,選舉回歸選賢舉能的本質,尤為突出公平競爭、良性競爭。任何參選人如經法定程序確認為合資格候選人,都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不存在什麼「祝福名單」,也沒有誰享有什麼「特殊待遇」。這次選舉唯一的祝福便是來自選民,正如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所說:「有得揀,係老闆。」一票在手,每位選民更加要好好利用,以老闆心態檢視每名參選人的政綱和能力,投給心儀人選為自己做事,讓香港迎來更好的將來。

提名期的結束,宣告立法會選戰正式進入戲肉,接下來一個月時間裏,便是各大參選人需要以政綱論高低、以能力決勝負、以形象爭認可的關鍵競選時期,各區各界別的選民更要把握機會了解每位參選人,以手中一票作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