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香港將迎來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二次立法會選舉。是次選舉總共有161人報名參選,當中過半數屬於選舉「新丁」。除了人數之外,今次選舉的參選人背景呈現「五光十色」的多元特徵,既有資深專業人士、青年創業者、地區工作者,也不乏學者、運動員和社福機構的管理層,形成「老中青結合」、「多元融合」的生動局面,體現立法會應當由來自社會不同界別人士均衡參與組成的特質。
本次立法會選舉共有161人參選,其中首次參選者達107人,佔比53%。在佔30席的功能界別中,13個界別實現「全新人上陣」,即由全新參選者出選,預示近半功能界別席位將由新生力量填補。這種「新人輩出」的格局,與選舉制度完善後形成的良性競爭機制密不可分。
展現選舉健康生態
至於地區直選,每個選區最少有五名參選人,九龍中選區出現「六爭二」的情況,選情之激烈,可想而知。不過最值得欣喜的是,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這種激烈的競爭,並不會導致過往選舉出現的抹黑、攻訐、誣衊等劣質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參選人之間比政綱、比理念、比能力,以爭取選民支持,單是這一點轉變已可清楚看到,這樣的健康選舉生態,令選民對這次選舉更加期待。
自2021年選舉制度完善後,立法會終於成功徹底告別「拉布」、「流會」等亂象,行政立法關係回歸理性互動。以數量計,在過去四年會期內,審議通過的法案便達到130條,較上一屆立法會超出百分之六十。而在審議撥款方面,立法會財委會審批了261個項目,總承擔額共6972億元,當中包括撥款約5200億元支持124個工程項目,成功推動土地發展、增加房屋供應、完善交通基建、社區建設及改善環境。
立法會的改變,源自反中亂港勢力已經徹底被拒進入管治架構,立法會不再是亂港分子妨礙政府施政、進行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舞台,議會運作回歸初心,討論聚焦經濟民生等實質議題。這種制度優勢,已經直接轉化為經濟動能。2025年第三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實質上升3.8%、私人消費開支增長2.1%、零售業銷貨價值同比上升5.9%、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較第二季末減少6300宗,負資產涉及的按揭金額亦同步下降。
不同評級機構對香港經濟同樣抱持樂觀的態度。渣打銀行上月發表報告,上調香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將第三季和第四季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分別上調至年增3.2%(之前為2.2%)和1.8%(之前為0.8%),將2025年全年GDP增長預測從先前的2.2%上調至2.8%。
滙豐環球投資研究近日亦發表香港經濟報告,將2025年及2026年GDP增長預測分別上調至3.2%及2.4%。滙豐環球投資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師指出,香港第三季GDP年增3.8%,超乎預期,展現經濟活動的持續韌性,這使滙豐的預測上調了0.4個百分點,預計今年剩餘時間裏,相對活躍的貿易流動將進一步推動需求增長,同時,自第二季以來持續改善的消費也將迎來更強勁的利多因素。
經濟全面回暖、香港重新回到聚焦發展的正軌,這一切都來自完善選舉制度後,行政立法關係良性互動。這種「政治穩定促經濟」的邏輯,在立法會功能上得到充分驗證。在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的前提下,議員們以專業視角提出多元化建議,這些真知灼見,不少都被政府吸納轉化政策正式推行,形成「議題提出─政策完善─經濟受益」的「良性閉環」。
透過選票為自己發聲
當然,眼下得來不易的局面,始終要靠香港市民的參與,才能持續。今次的立法會選舉中,參選人背景多元但目標一致,大家都希望推動香港經濟持續有序發展,市民亦應以理性態度審視候選人政綱,選擇那些既能代表行業利益、又能跨領域協作的議員。投票不僅是選民行使的民主權利,更是透過手中選票為香港未來發聲,也是每一位合資格選民的當仁不讓的義務。
事實說明,當政治制度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時,城市將煥發持久生機。今天香港已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正迎來生機處處的黃金時代,只有大家全情投入,選出能引領經濟創新、保障社會公平、堅定維護國家安全的議員,立法會才可繼續成為香港發展助推器。
今次的立法會選舉,是香港民主發展的新起點,更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篇章。從提名期的多元參選,到制度完善後的高效議政,再到經濟的全面回暖,香港正以朝氣勃勃的姿態邁向更美好的未來。每一位市民的投票,都是對這份生機的呵護與延續;讓我們共同期待,12月7日的選舉,選出真正能「為香港及自己發聲」的議員,讓立法會成為香港持續繁榮的堅強後盾。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