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焦點評論/接地氣 真溝通 理性競選彰顯優質民主\吳志斌

第八屆香港立法會選舉的提名期自10月24日開始,並於11月6日結束。根據政府部門的相關統計,10個地方選區、28個功能界別及選舉委員會界別的選舉主任共收到161份提名表格。其中,地方選區佔51份,功能界別有60份,選舉委員會界別則為50份。各地方選區中,除九龍中出現6人競逐2席外,其餘均為5人爭奪2席。特別是,女性參選人的比例突破了22%,與去年選舉的18%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在這踴躍參選、提名多元、社會高度關注的氣氛中,足以彰顯政府各部門與各界市民在進一步推進優質民主、聚焦發展、選賢任能、良政善治的新努力。

作為本屆立法會選舉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筆者就是次的提名和參選人的表現有三大觀察。

競爭激烈參與熱烈

首先,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呈現了高度的競爭性。這不僅反映出香港社會參政熱情的回升,也說明不同社會群體都希望透過制度內的角逐,進一步聚焦公共議題和民生發展的考量,參選人更是呈現了「深耕地區、跨界專業、融通家園」的三大特徵。特別是過去選舉中有不少自動當選的功能界別出現了許多新鮮面孔。

由此看來,競爭激烈並非僅僅指向人數之多,而是多元特質,來自社區、民間團體、專業背景的人士進一步得以納入考核範圍,足見在目前香港社會,「進入政治場域」的機制渠道明顯擴寬,這無疑給予了有志有為之人更為寬闊的展現舞台。

其次,參選提名階段的熱烈氛圍,將為今年的選舉注入新的可能。選舉最核心的主體仍是選民。作為最直接的政治參與,投票是香港特色民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競爭激烈、參選人背景多樣化時,選民的角色變得更為關鍵:他們需要仔細地審視參選人的政綱、辨明差異、判斷代表性和合理性,而這正是民主深化、共同建設香港社會的有機過程。香港不只是議員的家,也是七百多萬香港市民的家,市民有責任和義務來投出真心實意服務香港的議員,這亦是對自己權利的光榮和身份的堅定維護。

第三值得關注的是,是次參選人體現出了「參選落地」的特徵:接地氣、進社區、聽民意、真溝通。香港的議會政治在過去很長的時間中,呈現為精英主導。但本屆2025年的參選提名已有若干跡象顯示變化。

例如,在參選人背景方面,功能界別中有註冊社工、工程師背景的候選人,甚至不少青年創業者、運動員以及文化界人士也走了出來,超過半數的參選人為首次參選。「當市民看到熟悉的街坊、教師、專業人士成為候選人,自然會覺得『選舉離自己不遠』,選舉參與不再只是少數人的事,而是一種集體責任與榮譽。」

「參選落地」回應訴求

此外,多元新鮮的參選群像讓政治議題不再拘泥在宏觀的機制討論,也更為聚焦教育、醫療、科創、文化、房屋等對市民更為實際的話題。當社區工作者、專業人士乃至草根團體、科創青年走入候選人的行列,他們不僅有機會拉近立法會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重新檢視「政治是誰的權利」的問題,也使得「真實生活經驗+具體社區需求」成為新治理話語的「底氣」。精英的聲音和眼光使得提出和看待社會問題具有前瞻性,但是在香港目前的階段,我們不僅需要有人提出「好建議」,更需要有人「解決好」問題。

縱觀2025年立法會選舉,這並非只是簡單的候選人名單的更替,更是在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在香港優質民主進一步深化的重要階段,對「誰可代表」、「誰有參與」、「誰來投票」三個問題的再思考、再深化。在理性空間中的激烈競選意味着政治熱情、變革香港的初心仍在,鼓勵選民積極投票可見香港民主的真心實意動員,而參選的落地則意味着代表性的地基和「底氣」都在擴張。而唯有這三者同頻共振,才可為未來投出一個多元協作、相互監督、充滿活力的新香港。

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