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認為,中國針對韓華的反制舉措精準擊中了美國的核心痛點,韓華在美國子公司的價值,在於滿足美國造船業的實際需求。美國選擇與韓華深化投資合作並寄予期待,也反映出美國對韓華相關生產能力的依賴。
從鋰電到醫藥 中國反制手段充足
周密對大公報記者表示,中國的反制舉措,針對的是美國交通部對華的不當舉動,而非針對個別企業。中國始終倡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反對帶着有色眼鏡實施歧視性競爭行為,更反對人為阻礙正常合作的不合理做法,此類對抗性局面並非我們所願。從正常的市場邏輯來看,中國企業在造船效率、生產能力及創新水平上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本應是美國相關領域合作的優選對象,希望在此次落實中美經貿磋商共識之後,中美之間能夠加強合作共贏,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
談及中國未來的反制手段,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認為,除了稀土,中國至少還有三張讓美國頭疼的王牌。
一是鋰電池:中國掌握着全球79%的電池正極材料、92%的負極材料,還控制着80%的精煉鈷和98%的精煉石墨。這意味着只要中國在供應端輕輕一動,整個美國新能源產業鏈就會受到波及。
二是成熟的製程芯片:汽車、家電以及武器系統裏大量依賴的是成熟製程芯片,中國如今佔全球三分之一的產能。
三是醫藥原料:無論是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還是抗生素原料藥,它們的上游原料幾乎都來自中國。\大公報記者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