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北京篇)/呼喚經典\雲 德

  圖:二月三日,在成都市東郊記憶園區舉辦的「錦官入夢·蜀韻紅樓──《紅樓夢》數字藝術展」吸引民眾觀展。\中新社

所謂經典,是指那些以深刻思想內容、高超創作技巧和獨到文化創見探討社會與人生的核心問題,經過嚴酷歷史篩選且能持續為不同時代的人群提供智慧、美感與精神力量的傑出作品。經典既是人類精神創造的寶貴財富,也是無數文化追夢人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經典並非一個僵化的標籤,它的形成與認定總會伴隨一個艱苦卓絕的創造、錘煉與檢驗的過程,既不會輕而易舉,也不可人為操作,而是浩如煙海的作品歷經歲月沉澱,被廣泛共識最終確認的精華。對經典的巨大渴望與收穫的稀少,直接構成智能時代信息氾濫與優質文化積累失衡的矛盾實質。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統計預測,二○二四年,全球數據圈的信息總量(包括視頻、圖片、音頻、文字和各類數據庫信息)或已超過一百五十個Zettabyte,若換算成漢字約為五百二十五萬億字。儘管這些數據中,文字類佔比不大,但論規模已遠超人類過往所有文字的總和。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地說,這些東西最後能夠成為經典者微乎其微,經典的佔比率無限趨近於零。如果把每年產生的全部文字看作地球上的總水量(海洋、河流、湖泊、冰川),那麼其中能成「經典」的文字,最多不會超過一個家庭游泳池的水量,甚至更少。因為當下海量的文字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以上都是即時性、功能性、娛樂性的,它們的壽命可能只有幾小時、幾天或幾年。而潛在的經典只能是那些探索人性、追求真理、創造美和表達深刻思考的作品。它們不是數量的產物,而是經歷史「過濾器」嚴格質量淘洗的結果。

經典的稀缺不是受眾的逃逸,而是創造的缺失。儘管海量且繁雜的信息讓經典辨識變得日益艱難,但人類嚮往文化經典、渴望高品位精神滋養的需求沒有絲毫改觀,追尋當代文化經典化的願景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來得更加迫切。

當下社會雖然時空提速,但文化經典化的路徑依然故我。首先,經典要源於時代卻又超越時代。經典是時代的產物,任何經典都不可能脫離人間煙火而憑空產生。文化作為特定時代的精神創造物,它必須深深植根於社會生活,順應歷史進步潮流,反映時代的風貌、矛盾與呼聲,探究歷史發展本質,為人類提供當下社會的形象化歷史。然而,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絕不會止步於時代記錄者的角色,而是洞穿生活表象,在更深更遠的層面上實現對時代的超越,在對發展趨勢綜合研判的基礎上,透過深刻的人文洞察和卓越的藝術表達,進而引發出關於時代、社會和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度思考。

經典立足現世卻又歸屬未來。潛在的經典化作品對當下言說,其內在肌理的洞察和規律性的揭示,對世人觀察理解生活有啟迪意義,有益於人們妥善處理複雜的社會問題。因為一部作品能否成為經典,不僅要看它在當下說了什麼,更要看它對未來還能說些什麼,有沒有更加豐富且多層的內涵給人提供跨時空的普適性參照。真正的經典不會因時代的變遷、思潮的更迭而失去其光芒,它理應能夠穿越百年甚至千年,被不同時代的人們理解、欣賞,持續觸發普遍共鳴,誠如莎士比亞戲劇,四百年之後依然能在全世界輪番上演。

經典能引領大眾,卻也不斷被大眾所重塑。經典具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通過深蘊其中的審美價值觀,教育、啟迪、提升一代又一代受眾,參與塑造一個民族乃至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與精神品格。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古希臘哲學,就是這樣為人類社會提供着共同的文化原型和精神源泉。當然,經典的地位也非一成不變,它需要在歷史長河中被不同時代的受眾不斷闡釋、評價和確認,進而變成一個動態的「經典化」過程。這裏,既包括像曾經寂寂無名的卡夫卡在後人閱讀中得以重新開掘與發現,又包括許多經典的價值在不同時代被賦予新的解讀(如當初的言情小說《紅樓夢》被後世賦予「反封建宣言」的地位),當然也包括某些經典的權威性受到後世的質疑與挑戰,在持續的歷史詮釋中,賦予經典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還有經典的個性化必定具有普世的同理心。真正的優秀作品必定要有人所未見的獨到發現和極具個性的文化表達,不然不足以高標獨立。然而,獨特的個性話語絕不是孤僻者的喃喃自語,它探討的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和困境,像愛情、死亡、正義、自由、人性、善惡、生存的意義等等,雖然表面上可能也從某一特定時期或地域的瑣碎問題入手,但它卻直指人心、逼近本質,可以與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時空對話交流,通過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下人們的創造性演繹,拓展他人的生命體驗,啟發人們超越自身局限,以更加宏闊的視野理解複雜且共通的人性,進而獲取心靈的愉悅與慰藉。

最後,經典總在開創中趨向典範。歷史上的許多經典都曾開創過某種新的風格、流派甚至思想體系,在其領域內建立起里程碑式的崇高地位。這些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獨到思想內涵,而且在主題的表達、語言的運用、結構的安排和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達到極高水準,其橫空出世的非凡成就給人帶來石破天驚的驚喜,其創新範式也在廣泛受納中逐漸尊崇為一種文本規範,成為後人學習、借鑒和效仿的範本。

之所以在一個碎片化、快餐化閱讀的時代熱情呼喚經典,意在希望通過那些承載着一個民族或人類文化基因、歷史記憶和核心價值的智慧結晶,為浮躁的當下提供一個精神的坐標和沉靜下來進行深度思考的錨點。以重拾經典與先賢對話,追溯文化的前世與今生,確保文明的火種得以健康延續。在經典的浸潤中,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價值辨別力,用曾經見識過的「最好」的東西作標準,自覺抵禦粗製濫造的文化垃圾帶來的困擾與侵蝕,牢固樹立精品意識,把前輩留下的寶貴遺產不僅看作「過去」的知識,更要視為「現在」的智慧,作為關於追問生命、世界和自我的文化鏡鑒,變成指引今人創造「未來」經典的智慧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