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韓國釜山舉行會晤,這是兩位領導人時隔六年的再度面對面交流,也是特朗普今年1月開啟第二任期後的首次中美元首會晤。兩天後即11月1日,習近平主席又與韓國總統李在明在慶州舉行會談,這是中國領導人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李在明就任韓國總統後的首次中韓元首會晤。這兩場緊密相連的高層互動,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引發廣泛關注,呈現出中美關係與中韓關係之間深刻的聯動性與同步性。
一、韓國外交:「雙輪驅動」。李在明政府上台後,韓國外交政策出現顯著調整。與前政府相比,李在明明確提出「安美經中」的時代已經過去,正在推行一條「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路線」。APEC會議期間,韓國一方面尋求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一方面推動中韓關係改善,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這種「雙輪驅動」的外交策略在短期內收到了明顯成效。11月初,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發布的調查顯示,李在明的施政好評率上升了1.8個百分點,達到53%,這與APEC會議及韓美、韓中領導人會談的影響密切相關。
二、中韓關係:全面修復與務實合作。與中美關係同步振動的,是中韓關係的回暖與重啟。李在明總統用「全面恢復韓中關係」來形容此次會談成果,並表明雙方將「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再次攜手走向務實合作、互利共贏之路」。習近平主席此次韓國之行承載的深意,透過「求同與存異」這組關鍵詞可見一斑。11年前,習近平主席訪問韓國時提出,「以對話協商方式凝聚共識,以互諒互讓的精神處理分歧。」11年後,在兩國關係改善發展的重要時期,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從長遠角度看待中韓關係,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李在明總統進一步闡釋了這一理念:「韓中兩國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長期保持交流,不斷積累互信。」雖然他承認「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兩國關係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但他堅信「兩國共同締造的深厚友誼和歷史不曾間斷。」
習近平主席就開闢中韓關係新局面提出四點建議:加強戰略溝通,夯實互信根基;深化互利合作,拉緊利益紐帶;提升國民感情,促進民心相通;密切多邊協作,共促和平發展。習近平主席與李在明總統的會談,成為中韓關係全面修復的重要標誌。
三、中美關係:緩和信號與戰略校準。中美元首在釜山的會晤也為近期動盪的中美關係注入了穩定性,此次會晤承載着超越雙邊關係的全球意義,發生在兩國經貿關係再次出現波折的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在會晤中旗幟鮮明地提出:「經貿應該繼續成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並呼籲「雙方應該算大賬,多看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
對於「中美到底是對手,還是夥伴」這一根本性問題,習近平主席再次明確給出了中國答案:「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特朗普在返美途中接受採訪時稱,此次會晤「非常成功」。當被問及如何評價此次會晤時,他更是不吝讚美:「如果以0分到10分來評價,10分是最好的,我會說這次會晤是12分。」外媒普遍認為,此次會晤有助於緩和中美貿易緊張局勢,預計將為兩國間更深入的貿易和經濟對話鋪平道路。在韓國觀察家看來,中美元首會晤在貿易爭端議題上達成的部分共識,不僅對中美雙邊關係產生積極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韓中領導人會談產生了正向輻射。
四、經濟共振:合作共贏的務實選擇。經貿合作一直是中韓關係的壓艙石。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3280.8億美元,增長5.6%,中國連續21年位居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中韓關係的修復不僅體現在政治互信的增強,更轉化為實質性的合作成果。中韓兩國在經濟結構上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這為後續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在機器人、無人機等產業中,兩國各具優勢、需求互補。中國在部分新興技術領域具備領先地位,而韓國在智能製造、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也擁有一定的技術實力,韓中之間合作潛力巨大。
在APEC會議期間,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韓國產業通商部長官金正官,雙方就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強區域及多雙邊合作等交換意見。王文濤表示,雙方應通過中韓產供鏈合作熱線、出口管制對話、貿易救濟合作機制等加強溝通協調,保障中韓產供鏈穩定暢通。金正官則回應稱,中國是韓國重要經貿合作夥伴,韓方願與中方一道,加快韓中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進程,推進地方經貿合作,持續深化雙邊貿易投資及區域、多邊合作。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銀行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規模為4000億元人民幣/70萬億韓圜,協議有效期五年。李在明表示,此舉有助於穩定兩國之間的金融市場和貿易。
五、亞太啟示:超越零和博弈的新範式。中美關係與中韓關係之間的「同頻共振」現象,折射出亞太地區國際關係的新常態。這種共振不僅體現在時間上的同步性,更反映在戰略上的聯動性。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美在韓國的互動及中韓關係的回暖,為地區合作提供了新的動力。中韓作為亞太地區「有分量」「有影響」的重要國家和經濟體,在區域和國際事務中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中韓關係的同頻共振,正在塑造亞太地區的新格局。
APEC會議期間的兩場元首會晤,共同勾勒出亞太地區未來發展的路徑選擇。對抗還是合作?封閉還是開放?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單個國家的前途,更關乎整個地區的命運。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強調,「要堅守亞太經合組織促進經濟增長、增進人民福祉的初衷」,並倡導「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延鏈』而不是『斷鏈』」,勇於「拆牆」,「讓更多合作成果惠及亞太地區人民」。這些主張引發各方強烈共鳴,呼應了亞太地區人民的普遍期待。歷史昭示我們:對抗對立只會帶來隔閡和動盪,合作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韓國這片土地上的「同頻共振」正在向世界傳遞一個清晰信息:亞太地區的未來,不在零和博弈的棋局中,而在共同發展的交響裏。
曲阜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曲阜師範大學翻譯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